友情链接
黄宾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一道先生带您认识真正的黄宾虹
(责任编辑:wanshiqin)
“爱将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1948年黄宾虹南归任杭州艺专教授,住在风景优美的栖霞岭,不顾85岁的高龄依然经常登临西湖周围之葛岭、孤山、玉泉、灵隐、天竺诸山写生作画,直至91岁之时还对上海美协来访的客人说:“俗语说六十转甲子,我九十多岁,也可以说只有二十多岁,正可努力,我要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而后黄宾虹是夫子自道反复申明,“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宇区之内,大气磅礴,山亭川峙,蔚为巨观,虽曰天造,恒以得人而灵”(《黄宾虹文集 书画编》),“造化变化无穷,古人各有偏至独得之处,以造化合古法,则古法全活,释家所谓不参死禅”(《黄宾虹文集 书信编》),揭秘了其“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绘画艺术之来路取径,是从师法造化中得到的开悟。“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生机”,黄宾虹一生好入名山游,尤其是在50岁到70岁的二十年间,飘然负囊行程万里,北至齐鲁,南达桂粤,东游吴越,西入巴蜀,遍览山川之奇胜,诗文书画大得江山之助而愈发精进。其中,桂粤和巴蜀这两次出游写生,对其山水艺术创作最具有特殊之意义。1928年,65岁的黄宾虹首次两广之行,登罗浮而攀越秀,畅游桂林山水,造化的神奇引导他开始脱出古人之藩篱,而以大自然为粉本,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而后,1932年黄宾虹应友人之邀入蜀游览讲学写生,沿长江西行经川江、岷江至峨嵋成都,再至青城,而后出龙泉驿游天池,转入嘉陵江由重庆过三峡,中途月夜探访白帝城,历时一年返回上海。一路之上,巴山蜀水之奇之险之秀之幽,开启了黄宾虹的画学大智慧,于巴蜀大地之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中证悟了他晚年绘画变法之“理”。1933年早春的“青城坐雨”,令黄宾虹宛然亲见了宋人山水的水墨淋漓、云烟幻灭、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宛如画面中积墨、破墨、渍墨、铺水诸法兼该。而后,瞿塘夜游,亲睹“月移壁”之“灵光”令其顿悟“实处求虚”“虚中有实”之画理,所谓“岩岫杳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黄宾虹文集 题跋编》),宾虹之“黑”的山水艺术由此更臻上游并以合浑厚与华滋为一体而成为其一生之绘画美学的自觉追求,产生了绘画创作上的巨大飞跃。巴蜀之游,黄宾虹绘写生画稿一千余幅。1937年,黄宾虹应邀赴北京为故宫鉴定书画,即随身携带着历年游历所创作的写生画稿万余幅,数量之宏富简直令人难以相信。黄宾虹留下的作品中,如《黄山纪游册》《浙东诗画纪游册》《浙赣纪游册》《蜀游画册》《桂林山水册》《武夷山水稿》等,均是经过经营概括参以钩古画法而成的写生艺术。 新安画派其余诸家,黄宾虹于《黄山丹青志》等文中有记载,言其诸家关于重师造化不为时习所趋的奇闻轶事。其中,有一位郑师山,画名不甚著,但是颇有真知灼见,“画者与山水写神者也,苟非遍历四方,尽其态度而穷其性情,则生于巴蜀者不知秀丽渟滀,生于吴楚者不识其峭拔峻急,则何能以画山川之妙哉”。詹景凤,画名较著,极爱游历,“奇益都山水,轻车周览,所至题咏几遍”。程嘉燧“凡扬子、新安二江,临安、宛陵、姑熟诸山水,皆其屡经,一一著之于画”,江允凝“居歙之城南江家坞,去黄山百二十里,春秋佳日,无岁不游,游必搜胜穷幽,弥日不返”,等等,诸如轶事难以一一枚举,而归之于一言,即黄宾虹所深悟:“董思翁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诚以山川形势,南北悬殊,雄深广博,非身经其地者不能领悟。倪云林师法荆关,大痴上承董巨,非徒笔墨之妙,端由丘壑之精,盖因缣素临摹,有不敌舟车之流览者矣”(《黄宾虹文集 书画编》)。 上述所论,乃新安之“辣”所给予宾虹之“黑”的艺术影响之二也。(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