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评论
人人喊打的学术抄袭为何大行其道
时间:2018-08-16 22: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编者按]近日,一份《关于吉林大学出版社〈中国绘画的艺术探究〉抄袭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思与境偕〉第一章“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的情况说明》呈现在本报记者面前。据了解,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平于2015年出版的《中国绘画的艺术探究》(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77-3735-8)第八章第一节“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的分类与辨析”(P142-P151),全文剽窃抄袭张江舟于2010年出版的专著《思与境偕》(江西美术出版社,ISBN 978-7-80749-852-0)第一章“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的内容,抄袭逾万字,且“一字未改”。其实,近年来关于“学术抄袭”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从曾经的博导王铭铭到今天的副院长李平,抄袭事件中不乏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甚至院校领导,缘何如此?难道这仅仅是学术不端?或许不仅于此,正如某设计领域专家所言:“一位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为何只能以专著、论文进行职称的评聘,难道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行?”这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问题。为此,本期时评以“学术抄袭为何屡禁不止?”为话题,邀请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毫无疑问,抄袭是一个贬义词,它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也关乎作者的个人品行。抄袭无异于偷盗,君子不耻,对于是否构成抄袭,一般并不难分辨。这就如小偷偷了钱财,人赃并获,现金是谁的,项链是谁的,大都各有其主,小偷并不能凭空变出,所以难以抵赖。但学术抄袭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隐蔽性,既有一字不改大段复制粘贴的低级抄袭,也有抄袭者将他人的文字数据改头换面,加上些过渡语或修饰词,删掉几个无关紧要的句子,让查重软件也没有办法。但蛇穿上马甲也变不成王八,这种小伎俩稍加分析其实都不难发现。

  抄袭一旦与学术挂钩,就变得意味深长起来了。一个是令人不耻的下三滥行为,一个是听上去高大上的智慧体现。然而这两个看似云泥之别的概念如今却成了一个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热门词汇。偷窃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相比之下,学术抄袭更加令人痛恨,它一方面道貌岸然,以学术之名行偷窃之实,本质与小偷无异;另一方面,学术抄袭通过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实现了名利双收,轻而易举地获取和占有了更多利益和社会资源,对那些真正矢志于学术的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和不公。

  偷窃行为,普通人尚且不屑,怎么会在具有较高知识背景和教育层次的学术圈大行其道?是什么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羞耻心这条底线?是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然,还是后天的学术氛围与价值机制的产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一点上,偷鸡摸狗与学术抄袭并无二致,不能用简单的“性恶论”或“性善论”进行解释。人之初,本无所谓善恶,源于本能的趋利避害无可厚非。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有了人为秩序,也就有了道德和规范,有了善恶高下之别,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取舍。

  正如自食其力在偷盗者看来是过于辛苦一样,学术研究想要真正有所突破和成就也绝非易事。因此,如果他人的钱财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很多本来内心摇摆的普通人可能就会走上盗窃的道路。同样,如果学术研究带来的名利诱惑大到足以突破研究者的心理底线,而整个社会对抄袭剽窃行为约束不力甚至默许纵容,某些知识分子骨子里仅存的那一点点矜持和羞耻感就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会发酵、传染,学术抄袭大行其道就是必然的了。

  学术抄袭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不是简单地指责作者的学术操守和道德品行可以解决的。正如一个社会偶尔出现几个小偷是人性的贪婪使然,如果偷盗成风,就要从社会本身寻找原因。偶尔出现的小偷并不可怕,只要法律完备、执法严格、民众警惕意识强,便能将偷盗现象压制到最低程度。同样,个别的学术抄袭行为并不可怕,少数人的投机取巧在所难免,可怕的是人们对学术抄袭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甚至趋之若鹜、羡慕有加。抄袭者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惩罚,反而冠冕堂皇地出现在各种专业核心期刊和学术场合之中,顺利晋升职称、获批课题项目,甚至俨然以专家学者的面目行世,成为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

  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网络背景下,一次又一次对学术抄袭的曝光总能引起一阵阵义愤和骚动,人们对于学术抄袭的不满似乎远远超过了车站广场或者公交地铁里的小偷。大家潜意识里的台词是:原来不仅看上去贼眉鼠眼的人会偷东西,文质彬彬的人手脚也不干净啊!但公众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一个事实:没有人生来就是小偷,学术抄袭也不是学术研究的必然产物。

  人是社会的产物,学术亦然。学术抄袭大行其道的背后,是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利益共同体。研究者(有的只能称之为写作者、键盘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晋升职称,学院学校、单位部门要形成一个个完美的数据表格、汇报材料以便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源和补贴,数不清的各类期刊同样也需要生存、创收以及人情往来……在这样一个讲究竞争和效率的时代,似乎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只争朝夕,包括学术研究这个本应是“慢工出细活”、耐得住寂寞的领域。因此,学术抄袭固然可恶可恨,但仅仅指责个体的抄袭行为是不客观的,也不公平。

  学术抄袭现象人人喊打,但人人难打。喊得出口,下不了手,因为这手被太多的东西掣着肘。一个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不是靠喊喊口号、树几个反面典型就能建立的。只有真正还研究者以尊严和空间,尊重学术规律及价值,才能从机制上遏制学术抄袭。
来源:《中国美术报》 邢千里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