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评论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十一)
时间:2018-08-14 20:34 来源:号外艺术 作者:admin 点击:
黄宾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一道先生带您认识真正的黄宾虹
(九)“黑”趣胎息于“辣”意。
自古以来,国人论画,首重气韵。气韵从何而出?笔墨。
笔墨之说,先讲笔法,而后墨法。即笔者所论,黄宾虹之“黑”趣胎息于新安之“辣”意。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何意?此乃东晋嵇康将其所见之飞鸿冥冥翱翔碧空的形象与意趣,而托之以清雅的琴音,向即将远行的亲友倾诉自己的高达旷远的胸襟和萧散不羁的情致。此诗甚为顾恺之所爱,顾氏为此专门给其画像。而在画像中,因深感表现传达嵇康之精神气度之难,再三叹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此一典故,即为国人论画首重气韵之滥觞也。稍后,南朝齐人谢赫著《古画品录》,明确提出“六法”而列“气韵生动”为第一。“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为之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精神,万古不移”,成为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尤其是“气韵生动”,更是成为中国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概括力的重要原则。
关于气韵与笔墨,黄宾虹的论述极为精彩与丰富。他说,“气原骨力,韵在含蓄。气韵生动,全关笔墨”,“古画气韵,全从笔墨而出”,“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呈露。气韵生动,舍笔墨无由知之矣”,“可知古人用笔之法,尤重用墨。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古今授受,画者之真精神,重在有笔有墨,非笔墨无以见优长”,“夫理法入于笔墨,气韵出于精神”,“水墨之精神出自笔墨”,“真气韵须由笔墨出之”,“盖画重精神,功归笔墨”,“学画……要以舒适情性为贵,气韵不在章法设色,而在乎笔墨精神耳”(以上见《黄宾虹文集 书画编》)。正所谓气韵源于笔墨,气韵之产生依赖于笔墨。无笔墨遑论气韵?笔墨生发气韵。
笔墨作为中国绘画唯一的无可替代的表现工具和表现形式,集合了物理、情理、画理于一身,用以充分体现绘画艺术之民族性与艺术个性,可谓之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绘画语言。若夫以一幅画而言,用笔好,用墨好,笔精墨妙,笔墨俱佳,画面的气息就出来了,一种浓郁而深长的味道迎面而来,扑人眉宇,气韵即此应运而生矣。
笔墨一说,自古以来,先言笔法,后论墨法,有笔而墨随之矣。溯源中国绘画史,从远古时代的岩画、青铜器纹饰、彩陶纹饰、神玉以及礼玉纹饰,一直到战国秦汉的帛画、画像石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绘画,基本上均以线形造型为主要手段,充分体现着以线求型表现神韵的艺术追求;至唐以后,笔与线的表现力高度发展而后转求与墨韵与色彩的表现,如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王维之“水墨渲淡”,北宋多浓墨;元以后,画家于笔于墨各有偏爱,如元之高克恭、“元四家”之吴镇、“明四家”之沈周、清初“金陵八家”之龚贤等人皆喜用墨,而新安派画家则喜用笔,黄宾虹早年绘画亦如此。唐人张彦远论道,“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宋代韩拙讲,“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清人沈骞言之曰“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解之鲜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苦瓜和尚则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此数家之论,主旨均在强调,中国画之笔墨这种奇妙的宾主融洽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待续)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