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充盈——中国山水画境界 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 文/初中海
日月如梭,时光似箭,到了北宋,以画竹而名世的大画家文同,字与可,达到了与庄周梦蝶同样的境界,“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于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 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苏子由〈墨竹赋〉》),文同说,我是那样地喜欢竹子,所以在高山之阳竹林之中结庐而居,以至于眼中心中除了青青翠竹再无别物。而且我通过画竹来感悟宇宙大道,心与竹合一,寻求一种与天地万物的契合,不知不觉之中竹子就呈现在笔墨之间了。
“庄周晓梦迷蝴蝶”和“文同悦竹而不自知”, 他们所追求的都是与物同化,自适其适,顺应本然生命,探寻个体生命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其内心深处的自然与自由。所以说,老庄之道与一个画家笔墨所呈现出来的最高艺术精神本质是一致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东方艺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迥异于西洋风景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犹是”,中国山水画家尤其是应该对天地山川之美,能够搜抉其内蕴洗发其精神者。换句话说,一个山水画家笔墨下的外师造化之妙,应该只有在情有独中的领略与感悟的状态下,才能够达到并获取“中得心源”写出胸中丘壑的艺术效应。“吾与山川神遇而迹化”,虽然只有区区九个字,恰恰就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历程:“神遇”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契合,感知,感应,交融;“迹化”,就是画家“神遇”之后的笔墨形象,笔墨气象,笔墨境界,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此时此刻哪怕是一根线条,一片墨迹,一山一水,一树一石,都是一种学养的体现,一种人生智慧的表达,一种生命的升华,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古至今,达到这种境界的画家,黄宾虹将他们比作山中寒梅,傲霜秋菊,云中闲鹤,涧底孤松,高标逸韵,不屑于趋时媚俗,不肯于改弦易节,而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