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评论
离开书法的国画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时间:2016-12-27 23:3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中国画创作发展到当下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无疑是核心议题之一,也正是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画研究中心今年年会的议题之一,“中国画离开书法还能走多远?”这样的议题对于当下中国画的现状与困境可谓抓住了一个要点,也引起了参会学者与艺术家的热烈讨论,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本期特选发部分讨论及主题发言。

中国画创作发展到当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市场的干扰,包括传统底蕴的缺失,包括艺术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等,而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无疑是核心议题之一,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画研究中心今年年会的议题之一,“中国画离开书法还能走多远?”这样的议题对于当下中国画的现状与困境可谓抓住了一个要点,也引起了参会学者与艺术家的热烈讨论,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本期特选发部分讨论及主题发言。

李树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谈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时候,书和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工具,一种材料,而且这种审美趣味正好是有中国特色的,因为我们强调我们要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民族特色在哪呢?就在这些地方。一个是我们用的材料工具不一样,另外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所欣赏、所喜欢的东西跟外国人也不一样。西方人是先有一个物象,然后把这个物象搬到一个绘画的三维空间,放到一个平面里,然后表现得真实,表现得逼真。我们从古以来,绘画比较强调主客观的统一,要是离开六法那就离开了我们这个传统的法度。从气韵生动说起,必须是按照我们的法度。西方传统是先有一个物象,因此它的肖像画比较多,画人比较多,把对象搬到一个平面的画面来,我们的传统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大字也是永远不能忘的,跟六法论是一样的。 我在美术界到今年已经64年了,我的体会是真正想要去笔又去墨,那么就甭要中国画,要中国画就永远不能去,必须考虑到这个关系。离开了书法走不了多远。要么就搞西画,拿刷子照样画出很好的作品,那讲的东西不一样。

李凯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画书法因素的逐渐退出与画家学习基础变得狭窄,与书写习惯的变化,与我们国画教育的体制,与我们的评价体系,特别是与我们这几十年对中国绘画优良传统缺少足够的尊重,不注重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强势文化,西方绘画被视为现代的绘画,中国画往往被有的人视为穷途末路,传承的割裂和减弱结果必定显现。我们在审视世界各民族绘画艺术时,我们会感到中国绘画是独立于西方绘画系统,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高度发达的艺术这一点不应怀疑,而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民族拥有像我们的汉字既用于书写也能演化为艺术的。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于西方艺术的嫁接融合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格也是自然而然,但是中国画如何将书法褪去越来越少,无疑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特点将会愈加衰退。中国画离开了书法是不是一定可以画下去,但是这个元素越来越少,肯定是异化了。

中国画教学应有符合规律的广博基础,应该强化书法教学,应该临习经典作品,让学习书画的人要认识经典,理解经典,看看中国绘画一步步怎么发展演变的,要看到这个中国绘画发展的规律,而且要大量观摩经典作品。

杜鹏飞

清华大学博物馆馆长:

书法作为绘画的基本语言或者绘画的基本元素的构成,它是基石。没有基石,你把书法的要素,书法的因素都剥离开之后,真的就不剩下什么,一定就坍塌了。那么还怎么谈到它走多远呢?但从这个题目,我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刚才说的,另一方面,中国的绘画,中国人的绘画,发生在中国这个地域上的绘画只会是更丰富,更繁荣,只会是创造出更多美的形象和美的形式,我想这可能是绘画这种艺术无论如何走下去的必然要经历的或者说要产生的一些现象。

就书法与绘画而言,我们一边技法上有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又是书法没有大家,绘画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文化层面上,是我们在艺术教育当中对文化的不够重视,艺术教育本身这套体系,选拔的人才本身对文化有意和无意的忽视形成,因为文化才是艺术的内核,才是它精神寄托的所在。

最后一点回应一下,刚才又提到了吴冠中先生讲到的“笔墨等于零”的问题,其实吴先生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前提,但是后来为了更便于争论,争论能够激发灵感,能够引起更多的火花,这是好的,把前提抛掉了。但是我们还原一下,他说是脱离了一个绘画造型的笔墨等于零。

刘墨

北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你刚才说还原一下吴冠中脱离的造型的笔墨等于零,我再还原一下,1992年香港明报月刊的主编请吴冠中吃饭,万清力也在,聊的过程中他听到吴冠中说了一句话,笔墨等于零,他又站了起来,说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吴冠中讲我说笔墨等于零。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后来明报主编说你们两个别吵,写一篇文章,放在我的明报上发。后来这篇文章出来,万清力一看加了“造型”两个字,就是开头说的确实是笔墨等于零,那么文章出来又加了一个脱离造型的笔墨等于零。这是万清力亲口跟我讲的,是在一个饭局上引出的这么一个话题。

吴冠中谈的是造型艺术,万清力是有文人情怀,他讲的是明清以来从董其昌到黄宾虹到陆俨少,两个人说的完全是两回事。这个区分你说的是造型艺术,他说的是人文传统,不太搭界。

这里面还想补充一下,刘国松的师傅是丁建中,丁建中1978年去世的,在香港。刘国松有一次去看丁建中,丁建中正在用羊毫写字,他很高兴,他说国松你看我二十年下来,我这个羊毫终于写的像狼毫那么挺拔了。刘国松就问老师,你不会直接用狼毫笔吗?一个是强调的火候讲的修养,讲的内功,一个是直接讲的视觉效果。

王明明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因为我画画这么多年,我从五岁多画画,一直就没离开毛笔。我是特别庆幸没上美术学院,我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没去,为什么庆幸呢?我觉得我对中国画的理解是慢慢深入,而且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理解完,因为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6岁的时候我爸爸带着我去见李苦禅,我把我写的字拿给他看,老先生拿来以后,他没正面看,他翻过来看,当时我不理解,他跟我爸爸说,看这个孩子用笔是不是沉稳,力透纸背,当时我很小,可是我就记住了,这个线条要吃进去,可是为什么要吃进去呢,怎么练得把这个线条吃进去呢?那就是通过书法的练习。

刚才大家讨论的,我所理解的,我现在时刻在想的问题就是说绘画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绝对不是技艺的层面,它绝对是形而上的层面,绝对是那些大师他所追求的,是我们根本摸不着的东西。这是我的体会。

第二个体会,我觉得我没上美术学院,有一个好处,没有任何人束缚我,可是我有一个特别的条件,就是我小的时候去过很多老先生家,齐白石1957年去世,我刚刚开始画画,我爸爸说如果他1959年去世,你肯定能见着。我当时见了陈半丁,吴作人,包括张正宇,他还给我画一只猫寄过来。我去见陈半丁,他也给我一尺的梅花。“文革”的时候见刘凌沧、蒋兆和,包括周思聪、卢沉,他们给我艺术启蒙,书法我最早练得最基础的是徐之谦,他写什么像什么,那时我家对门是顿立夫,我经常去找顿先生,跟他长谈。后来我一直在画画,蒋兆和先生让我解决的是造型问题,画到40岁左右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画并不单是造型问题,也不是解决笔墨的问题。我在想中国画大的画家一般都是大器晚成,六十岁以后才成名,人家说越画越老到,到底怎么回事?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三十岁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传统,我四十岁的时候刚读一些传统的东西,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可是到现在,我觉得如果不进入这个源流里面,你根本就摘不到他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核心的东西都是画外的,是一种修养,一种对中国整体艺术的一种认识。我们现在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完全割裂开的时候,根本产生不了大师,因为中国画的技法本来就很少,没发一一割裂开来。反过来说我们看今天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五千年文明”的创作,大家只去刻画、塑造某个历史人物的想象,却没有画出符合那个时代意境的作品,比如有些人画兰亭,他画了四十个人都在那里站着,没有一点背景,而中国画却主要在景,在意境。

所以我说中国画就是要创造意境,最后达到一种中国特有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傅山会特别感动,他最后能达到那个境界,完全是人、修养和技法统一了。而且这些大师最后扔的是什么?扔的是他那些花架子的技法,有很多是一辈子把这技法全扔掉。

我们回归到传统是为了什么呢?这个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那就是我们从八十年代中国画“革新”潮,走到九十年代,大家做过不同尝试以后,内心空虚而渴望回归,可是回归了以后又是见什么学什么?那是皮毛。因为我们缺少的是一种你对艺术的定义和自己坚守的东西是不变的。我们如何对待中国画的问题,就是像如何对待中医的问题,外国人永远不理解,他拿一根针,摸了脉以后,开几副草药就治好了,你说科学吗?所以争论来争论去倒霉的是中医。最后所有学中医的人都是学完了西医以后再转中医,这个就跟我们学中国画的人是学完了西画再转中国画,骨子里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中医、戏剧,还有绘画和书法上达到了形而上的最巅峰,这是我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敬畏。

另外我们学黄宾虹,他到了晚年是追求境界,不能光看外表。所以我特别敬佩我的老师周思聪,她在短暂的人生中几个转折,她病痛十年把所有的技法扔掉,最后达到升华的境界,她的荷花,你感觉她那种生命力,没有办法复制。我们一生中对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追求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要追求什么?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特别迷茫,几十年中国画的创新是在样式的变化中往前走,很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被抹杀了,中国画的边界和标准越来越模糊,毫不夸张地说,正逐渐的走向消亡。当然,标准消失了以后,变成大家只要拿到这个舞台上的就都是好东西了。可是我觉得你们博物馆人所立的标准,那就是历史的标准。我们现在活着的人说什么都没有用,以后不是美术馆的标准,是要进入博物馆的标准。我觉得你们博物馆的人才有标准判断谁能进入这个历史的文脉。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说的完全不一样,书法决定了中国画的高度。在书法上有所研究和探索,不是说你写得多好,也不是说你能超过谁,可是你所有的用笔,所有的东西你经过了几十年的练,就是跟别人的用笔不一样。可是这里面现在能有一百人看出你有什么变化吗?可能99个人看不出来,可是你要自信,要在这里面练下去,要学下去。那就是说中国画里探究的最深的东西你能进入它的语境中,你会很欣赏。关键就是你根本进不去这个语境的时候,我们在门口的时候,大家说的不是一个层次。可是我觉得我们的前辈他进入了以后,他也不会给你说。可是我们永远进不去,因为你的实践,你的认知,你对于他的追求的形而上的东西,你永远无法进入,所以这是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的差距。

现在大家所进入这个语境到底是什么?学画,有多少天才的画家呢?学画去拿文凭的,可能有90%是不喜欢这件事,这就已经削减了很多。你拿到这个文凭要去谋业,谋不了业以后要参加全国美展,要入会,要成名,这些东西的削减削减,所有削减完那就呈现了我们现在全国美展的现象,而且全国美展我感觉上我们评委的水平的确是并不高,他看不出好坏,他看的只是效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可是我们是需要对撞,需要在深的层面上去提高认识。我觉得我最享受的是找一个知音,他们就谈谈,是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

姚震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书法和中国画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最表层的应该是笔墨问题了。笔墨问题,我觉得从绘画之初的对书法的训练,包括对书法的情感的美这种理解,它还是很有助于对笔墨的法步的一种修炼。当然这个也只是一种表层的东西,其实书法就我个人体会来说,我觉得它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去体验,通过书法去体验它这种传统的美。其实书法里面也可以看到一种和内容结合以后有一种诗意的美,这种美和你读一首诗和看字的情况不一样,这种体验更能打动我们。就我来说,书法的训练或者阅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修心的东西,是养心的,滋养,更重要的是滋养,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更高层面的东西了。这种是对我们画国画在精神层面的一个提升。

对书法训练、临帖或者书法日课,并不是一个很刻意去做的事,这是一种日常。我觉得他每天都处在这种气息当中,他对画国画就有很有好处,潜移默化的。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