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工作室
张坤山丨在传统经典中寻求新的语境
时间:2017-09-22 10: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张坤山

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自1990年以来连任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系中国书协鉴定维权委员会副主任、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书法艺委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院 副院长,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书法作品曾数百次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及中国书协主办的一系列国家级权威性大展和大型国际书法展览,十余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得金奖,多次担任全国全军展览评委和监委,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和获得多种荣誉称号。发表书论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种。多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全国政协礼堂、军委大楼、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199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书法家”;2003年被书法导报评选为“首届当代最佳书法家”;2008年被媒体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书坛30位杰出人物”;2009年被人民日报授予“共和国文化建设功勋宝鼎”;2009、2011年分别受到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表彰;2012年应中共中央办公室邀请出席元宵晚会,受到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接见。

【书法家张坤山接受采访语录】

记者:张老师,我们知道您非常重视对古人经典的挖掘,因为你的书风给人一种高古的视觉,请您谈一下如何去取法古人运用经典,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张坤山:书法入古愈深,潜能愈大,创造力也愈大。传统书法深厚蕴藉,丰富渊博,只有善于发现和不懈控掘,在浩如烟海的碑帖中,找准自已的学习方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厚积薄发。平时如果重视在秦汉、晋唐和一些民间书法上周旋,加上对宋元、明清和当代大家作品的揣磨理解,作品一定会厚重古雅不落俗格。当代喜欢写宋以后的书家较多,但缺少了对唐以前的涉猎,作品显得薄弱。如果能够扣住古人不放,深挖细酌,尤其在结字意态和章法处理上把握准确,才能把古人书写的方法、意蕴和精神内涵吸收借鉴过来,去打造自己的笔墨形式和语言。

记者:有人说,临习古人碑帖也有不少窍门,但是临帖容易形成照猫画虎,写的多了,容易油滑,请问如何才能临好帖、有所悟,提高的更快一些?

张坤山:在临帖上,我素来主张“熟帖生临”,即对写过一个阶段,似乎己经有所体悟的碑帖,要始终像刚见到时那样饶有新鲜感,以便以新的角度去观察它、把握它。时间长了就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获得更为准确的理解。有的人临帖,一看就懂、一写就熟,一熟就弃,帖是帖,我是我,互不沾边,仅学到点皮毛,深入不进去。这样既使勤奋临池,寒窗十年,也会事倍功半。

古人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之说,其实书法创作中往往会有偶发兴致、应机权变的机会,有突发灵感的可能,因此,“意在笔先”指的是一般状态下的思考,它不是书写过程的全部。但临帖倘能达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境界,倒是一个高度的标志。

记者:我们想了解一下,临帖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临帖时间长了就可以投入创作吗?临帖是个阶段性学习,还是需要终生都要临帖,有的人往往临了一段时间之后,感到临得很像了,就想放弃临帖,专心创作,这样是否可行?

张坤山:临帖是终生的事,是学书的不二法门。有些作者,初期还很努力临帖,写出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以后慢慢有点个人面目了,就不怎么坚持临帖了。还有的肆意追求个性化,距离经典远了,产生习气。由于缺乏清醒头脑,对书法没有深度理解,不能随时警惕,不敢自我否定,最后流于俗字。所以像王铎这样天份极高的书家,还要一天应酬一天临帖,何况我们?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书法一样。通常是,在书法的大海里兜了一圈,才明白什么叫书法,为什么要临帖。临帖是书家的本钱,厚积才能薄发,这也算是常识。

临帖与创作二者承接有序、密切相关,但毕竞不是一码事,而且有着明显区别。临是汲取“营养”,创是长出健康的身体,临是学习法帖,创是写出自己。临妙在“入”,创贵在“出”,临在前,创在后,临是因,创为果,沒有临就无所谓创。从临到创是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临习的“量”积累到一定的“度”,才有可能转化提升为创作能力。当然,临与创还不能一概以时间阶段而论,多有成就的名家大家,他们也还会视情不间断的选临某些经典,不过与初始阶段的临帖有了质的变化。初始临帖为求入门,已有成就者的临帖是在寻求融会化合,寻求新的突破。

记者:很多人都有一个困惑,认为写字和书法是一码事,好看的字就是书法吗?

张坤山:“写字”和“书法”的概念有所差异,这已是共识,但界定似有模糊。"写字"指可识好认即可,侧重实用。"书法"则是在写字基础上的升华,以艺术创造和探索为主旨。但是写字如果走进了临习古人碑帖的门槛,应当属于书法范畴。写字的准确理解应当是,毫无古人碑帖踪迹的书写。当代有的将书法过于神秘化,把书法定位太高,认为水平高的是书法,水平低者则贬称写字。其实写字与书法区别的定位不在水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古人书写"法度"的存在。“法度”就是古人经典作品中用笔和结字的方法。既便人们认为的好字,但没有受过临习碑帖的训练,还不能算作书法。倘若一位初学者写的虽然不好,但是他在老老实临帖写古人,也应当算是书法了。

记者:继承传统经典有什么窍门,一般怎么去把挖,这关系到学习书法的方法问题,您可否谈谈您的看法?有人说,当代人的书法不可学,应当怎样理解?

张坤山:从继承上讲,主要的还是应强调学习古人经典,尤其是唐以前的。但事情又不一定那么绝对,对当代大家的作品亦不容忽视,一般讲"当代不可学",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检验的作品不可学。象近当代的康有为、吴昌硕、于右任、谢无量、白蕉、弘一法师、林散之、王遽常等当可吸取借鉴,因为这些大家的作品早已被公认。生活在晋代的王献之学书主要源于其父王羲之,应该算是学习“当代”的。明清草书大家董其昌、王铎、傅山、徐渭、张瑞图、倪元璐等均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登上艺术之颠。

记者:请您谈谈关于对书法“法”的理解,法度非要坚持吗?什么是“法”?“法”有什么意义?

张坤山:书法的“法”贯穿于学书者的始终,“有法”与“无法”是一对矛盾,在学书过程中谁都会遇到。学书开始由“无法”而求“有法”,继而由“有法”而转向“无法”。无"法"者,"法"之极也。学书的过程就是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第一个“无法”是指初始尚未进入门槛的阶段,此时还没有“法”的约束和规矩。时间长了,笔成冢、池尽墨,基本规律已经掌握,跨入书学门槛并具备了相当的功力,变为了“有法”。随着学书水平的提高,要想登上更高的阶梯,还须逐渐走出“法”的影子,求索“无法”的天趣。这时的“无法”是将“法”推向了更高的阶段,是将“法”摄入身心、化为己有、法意兼备、融会贯通,开始向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贴近,向着书法的高峰去攀登了。

记者:今天张老师谈了这么多,都是创作上的实践总结,非常实用,非常珍贵,对当前学习书法确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引领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的领会理解,弄懂弄明白这些问题。谢谢张老师!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