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国宝百年失落 兮盘今朝重现
——析论国宝兮甲盘 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吴镇烽 兮甲盘是传世的国宝重器,出土于宋代,南宋时藏于绍兴内府,南宋末年战乱,此盘流出内府,逐渐不为人知,遂湮灭无闻。元代流落民间,大书法家、鉴藏家鲜于枢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此盘,已被其家人折断盘足,以作炊饼用具。哲人识宝,遂与收藏,兮甲盘重放光彩。清代又入保定官库。清代末年,辗转落入著名收藏家陈介祺之手,之后失踪,不知收藏所在。 真器下落不明,于是赝品时有出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传闻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有兮甲盘。然而,经多位专家鉴定,令人失望,这是一件民国时期伪造的兮甲盘。八十年代,又传香港中文大学也有一件兮甲盘,后经专家鉴定,发现这件所谓的兮甲盘,盘体确是周代的真品,但盘中的铭文却是后人伪作,是依据《三代吉金文存》兮甲盘铭文拓本用强酸腐蚀而成,字口风韵与陈氏的原始拓本相差甚远,也是一件赝品。 2014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展出一件兮甲盘,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邀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数位专家进行鉴定,笔者有幸参加。经鉴定,不论从形制、纹饰、皮壳锈色、铸造遗痕,以及铭文书体,都可以确定这就是失传已久的赫赫有名的西周重器兮甲盘的真品,特别是这件兮甲盘铭文拓本与陈介祺的原始拓本丝毫不差。兮甲盘真器的重现,是学术界和收藏界的一件盛事,我们率先目睹了这件国宝的光辉风彩。 兮甲盘,现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敞口浅腹,窄沿方唇,内底微向下凹,一对附耳高出盘口,两耳各有一对横梁与盘沿连接,圈足残缺。腹部饰窃曲纹,耳内外均饰重环纹,简洁朴实。 兮甲盘的造型、纹饰简洁,其内底133字的长篇铭文,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弥足珍贵。铭文记录有西周王朝与玁狁的战争,与南淮夷的贡赋关系,诏令诸侯百姓进行贸易的命令等,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反映了很多典籍中久已缺载的历史事实,更是十分宝贵。不论是文体还是内容在西周金文中都不多见,这是历代收藏家所看重之处。 铭文大意是说:在周宣王五年三月,国王亲自率兵讨伐玁狁,兮甲随王出征,杀敌执俘,荣立战功,宣王赏赐给兮甲马四匹车一辆。又命令兮甲掌管成周及四方的交纳粮赋。南淮夷本来就是顺从周王朝的贡纳之臣,不敢不缴纳贡赋,不敢不运送通商货物,否则将兴兵讨伐。凡属南淮夷来的人,必须到指定的地方留住;做买卖的商人,必须到政府管理的市场营业,胆敢不服从周王的命令,则受刑罚处置。周王朝属下的诸侯、百姓做买卖,胆敢不到市场上去,胆敢擅自接纳蛮夷的奸商,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铭文中的兮甲,亦称兮伯吉父、兮吉父、伯吉父。该人名甲,字吉父,“兮”是其氏称,“伯”是其在兄弟间的排行。该人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臣,也就是《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中的吉甫,“甫”与“父”字相通。《竹书纪年》和《书序》又称为“尹吉甫”。“尹”是其官职。“甲”是天干的开始,“吉”也有始义。名与字含义相同,两相呼应。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代的辅弼大臣,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业,是对华夏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又是确凿可信的西周大诗人。《诗·大雅》中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诸篇都是他的作品。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诗,或誉或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要早四百多年。 尹吉甫的青铜器,历代出土甚多,最著名的除兮甲盘外,见于著录的还有清代出土的兮吉父簋,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县出土的兮伯吉父盨盖,1940年陕西扶风县任家村铜器窖藏出土的吉父鼎、善夫吉父鼎,善夫吉父鬲(10件)、善夫吉父簠、善夫吉父盂、善夫吉父(2件),1972年陕西扶风县北桥村铜器窖藏出土的伯吉父鼎、伯吉父簋和伯吉父匜等。 兮甲盘自宋元以来,有宋张抡的《绍兴内府古器评》、元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清代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近代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严一萍的《金文总集》、吴镇烽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等35种图书著录,方浚益、王国维、郭沫若、杨树达、李学勤、连劭名等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考释,足见其重要程度。
南宋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左)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右)
民国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总之,兮甲盘是迄今所见传世青铜器中,流传年代最久远的国宝重器,从宋代至今,屡遭不幸,时隐时现,实属不易。它是汉代到宋代其间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唯一流传至今的一件瑰宝。兮甲盘铸造于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年代明确,铭文所记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涉及的人物为周宣王及其重臣尹吉甫,涉及的事件包括宣王伐玁狁的战争、尹吉甫司政成周及四方绩,以及贸易管理等,对于研究西周王朝与北方玁狁、南方淮夷等少数部族的关系,西周的赋税制度、市场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正如王国维所说:“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鼎之上。” ▲ 2017西泠春拍 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 高:11.7cm 直径:47cm 部分传承:1.南宋宫廷收藏。 2.元李顺甫收藏。 3.元鲜于枢收藏。 4.清或清以前保定官府收藏。 5.清陈介祺收藏。 出版著录: 1. 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卷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暨南宋宫廷收藏。 2. 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元(1271-1368年),暨李顺甫、鲜于枢收藏。 3. 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元(1271-1368 年)。 4. 陈介祺兮甲盘拓片,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六年间(1845-1856 年)。 5. 陈介祺《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第九册第三一五页,民国九年(1920年)。 6. 陈介祺《簠斋藏器目》第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7. 陈介祺、陈继揆《簠斋金文题识》第六三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8. 陈介祺《簠斋吉金录》兮田盘一,邓实编,民国七年(1918 年)。 9. 西泠印社春季拍卖《吉金嘉会·金石碑帖专场》第四四九一号,兮甲盘清代未剔本(字口未清理)拓片及已剔本(字口已清理)拓片,2017 年。 10. 吴式芬《攈古录》卷三第二二页,清宣统二年(1910 年),暨保阳府收藏,陈介祺收藏。 11. 吴式芬《攈古录金文》卷三第二册第六七至七十页,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12. 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卷十六第十三至十四页,民国七年(1918 年)。 13. 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七第七至十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4. 孙诒让《古籀余论》卷三第三五至三七页,民国十八年(1929年)。 15. 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八第十九至二一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16. 邹安《周金文存》卷四第二页,民国五年(1916年)。 17. 王国维《观堂集林·别集》卷二第八至十页《兮甲盘跋》,中华书局,1959 年(是文作于1921年)。 18. 吴闿生《吉金文录》卷四第二六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19. 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卷上三第二四至二五页,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 20.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一三四页,第一四三至一四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 21. 刘体智《小校经阁金石文字拓本》卷九第八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22. 柯昌济《韡华阁集古录跋尾》壬篇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23. 黄公渚《周秦金石文选评注》第一一五至一一六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24. 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卷五第十六至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25.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第二十页,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26.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第五七页,下图八三九号,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三十年(1941 年)。 27.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一第三五至三七页,科学出版社,1952年(是文作于1942年)。 28. 斯维至《古代的“刑”与“赎刑”》,《人文杂志(第一期)》第八二页,1958年。 29.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第三二三至三二七页,下第八二六页,图二一三号,中华书局,2004年(是文作于1965年)。 30.《辞海》试行本,第八分册历史,第四七三页,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 年。 31.《辞海》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第三一八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年。 32. 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卷一第七十页,铭文二五号,艺文印书馆,1978 年。 33. 叶达雄《中国历史图说3西周》第一一五页,新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34. 郭庶英《郭沫若遗墨》第三六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5. 严一萍《金文总集》第三七零三至三七零四页,第六七九一号,艺文印书馆,1983 年。 36. 刘翔《周夷王经营南淮夷及其与鄂之关系》,《江汉考古(第三期)》第四十页,1983年。 37. 刘翔《周宣王征南淮夷考》,《人文杂志(第六期)》第六六页,1983年。 38. 王玉哲《西周金文中的“贮”和土地关系》,《南开学报(第三期)》第四七页,1983年。 39.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殷周青铜器总览》(一)第三六六页,盘七四号,吉川弘文馆,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 40. 李学勤《兮甲盘与驹父盨》,载《西周史研究》第二六六页,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 年。 41. 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第一零三四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42. 李学勤《鲁方彝与西周商贾》,《史学月刊(第一期)》第三一页,1985年。 43. 连劭名《〈兮甲盘〉铭文新考》,《江汉考古(第四期)》第八七页,1986年。 44. 胡淀咸《贾田应是卖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十四卷第三期)》第五一页,1986年。 45.《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1》第二七六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46. 古铭、徐谷甫《两周金文选——历代书法萃英》第二四二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47.《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 1商周至秦汉书法,第二六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 48.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第三九三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49.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零五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50. 张大可、徐景重《中国历史文选下》第一九九页,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 51. 洪家义《金文选注绎》第三九八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52. 黄思源《中国书法通鉴》第三一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 53. 白川静《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第一九五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54. 刘翔《商周古文字读本》第一三四页,语文出版社,1989年。 55.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第一三八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56. 安作璋《中国将相辞典》第四页,明天出版社,1990年。 57. 周倜《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上》第五零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58. 李国钧《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第四五四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9. 杨广伟《铜器铭文所见西周刑法规范考述》,《上海大学学报(第五期)》第九十页,1990年。 60. 张懋镕《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人文杂志(第四期)》第八一页,1990年。 61. 陈连庆《中国古代史研究——陈连庆教授学术论文集上》第一一五二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62.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辞典》第九四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3. 秦永龙《西周金文选注》第一八七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4. 赵忠文《中国历史学大辞典》第一一七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5. 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第一三四二页,济南出版社,1993 年。 66. 卲鸿《卜辞、金文中“贮”字为“贾”之本字说补证》,《南方文物(第一期)》第八九页,1993 年。 67.《殷周金文集成》第十六册,第一零一七四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4 年。 68. 曹者祉《国宝大典》第六三八页,文汇出版社,1996 年。 69. 雷志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观止篆书卷》第三四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70. 周斌《夏商西周时期的区际贸易》,《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十七卷第三期)》第三三页,1996 年。 71. 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第四三九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 72. 汪受宽、高伟《中国历史文选》第一零四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年。 73. 侯志义《金文古音考》第三二零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年。 74.《中华历史大辞典》第二一一一页,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年。 75. 尚秀妍《兮甲盘铭汇释》,《殷都学刊(第二二卷第四期)》第八九页,2001 年。 76. 沈柔坚《中国美术大辞典》第五三三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 77. 张书珩《中国书法全集——篆书全集上》第三六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年。 78. 谷溪《中国书法艺术——殷周春秋战国》第八四号,文物出版社,2003 年。 79. 李义海《〈兮甲盘〉续考》,《殷都学刊(第二四卷第四期)》第九九页,2003 年。 80. 尹盛平《西周史征》第一六一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1. 张弘《中国篆隶名作鉴赏》第三四页,远方出版社,2004 年。 82.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第三七五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年。 83. 张懋镕、张仲立《青铜器论文索引(1983-2001)1》第五四八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84. 紫都《先秦书法名作鉴赏》第一六三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 85. 王辉《商周金文》第二四一页,文物出版社,2006 年。 86. 张华田《尹吉甫在房县的遗迹和影响》第六四页,中国文物出版社,2006 年。 87. 彭慧贤《从西周战争铭文再探〈诗经〉征伐动词》,《兴大人文学报(第四三期)》第五五页,2009 年。 88. 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第一零九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年。 89. 郑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1》第五一七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 90. 朱继平《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第一三七页,人民出版社,2011 年。 91. 杜迺松《杜乃松说青铜器与铭文》第二三九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年。 92. 王程远《西周金文王年考辨》第七七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年。 93. 刘佳《话说金文上》第一二九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年。 94. 司恵国《篆隶通鉴》第四四页,蓝天出版社,2012 年。 95.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二五册第五九五至五九六页,第一四五三九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96. 杜志勇《尹吉甫其人其诗》,《诗经研究丛刊(第零期)》第六五页,2012 年。 97. 康少峰《兮甲盘铭文考释三则》,《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三二卷第一期)》第十八页,2012 年。 98. 马如森《商周铭文选注译》第二五九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年。 99. 叶正渤《西周若干可靠的历日支点》,《殷都学刊(第三五卷第一期)》第十五页,2014 年。 100. 康盛楠《兮甲盘“畮”字意义再证》,《遵义师范学院学报(第十六卷第四期)》第二三页,2014 年。 说明:兮甲盘是宋代宫廷收藏唯一可见之实物,亦是宋代及宋代以前所有记载中唯一传世之重器,可谓流传年代最久远的国宝重器。(见吴镇烽文)。 器中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载中央王朝西周周宣王的历史,从政治稳定、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多角度记录一个正在崛起的伟大文明古国。 其出版著述,自南宋初年起,途经宋元明清历代金石学大家,多达百余种。 是已知国内拍卖市场中铭文字数最多、出版著述最多,级别最高、分量最重的青铜器。 铭文所记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意义简而概括如下: 一,所涉人物级别之高前所未有。周宣王为西周倒数第二王,开启了“西周中兴”之盛世。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虢季子白盘”即是周宣王所铭,且比兮甲盘要晚七年。 兮甲就是尹吉甫,是当时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大诗人,文武双全。他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保留和弘扬了中国早期文化,被认作“诗祖”。 二, 记载保卫国土、稳定南北边疆。兼及与少数民族之关系。兮甲跟随周王北伐匈奴获胜,保卫北方国土。又治理南淮夷,维护了王朝东南边疆的稳定。“虢季子白盘”同样记录北伐之事。 三, 记载建设法制、完善社会制度。兮甲监督贡赋,规范商贸,严明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臣。孔子尚钦周礼,周代之制度也可谓中国后世一切制度的鼻祖。 四, 记载开展贸易、丝绸之路萌芽。南淮夷向周的进贡主要是丝织品,线路自黄淮到陕西,即是早期的“丝绸之路”(见郝本性文)。 五,流传为宋代以来金石学及其他学问之缩影。宋代以降张抡、鲜于枢、陆友仁、吴式芬、陈介祺、吴大澂、罗振玉、王国维、容庚、郭沫若、陈梦家等几乎所有重要之金石学著作均载此件。另,对文字的兴趣不仅兴起了金石学,也可谓宋代以后其他学问之开端。 正如王国维所说:“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