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近尾声。今年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招生“百里挑一”,录取比例仅为1.5%。在全国艺术类考生总数下降的情况下,四川美术学院近年来报考人数持续逆势走高,今年本科报考人次达10.4万,在“八大美院”中报考人次最多,而且考生质量也比往年明显提高。 一所美术高等院校为何如此“火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遵循艺术教育规律育人化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不同层次艺术人才,让学生们未来能有好出路,是四川美术学院“招生热”的主要原因。
1、遵循艺术规律选拔人才 近几年,四川美术学院(下称四川美院)生源呈现数量和质量同时提升的趋势。四川美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杨清和告诉记者,报考人数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今年突破10万人次,相比去年增长13%,是建校以来报名人次最多的一年。油画、雕塑、动画、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热门专业的生源综合素质越来越好, 全国超过20个省市专业考试合格分数比去年提高。 近年来,高等艺术教育办学规模急速扩张。目前全国85%以上的高校都开办有艺术相关专业,总数超过2000所。专业同质化严重、优势特征不明显、师资等教学资源欠缺、教学方式不符合艺术教育规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四川美院党委书记黄政认为,应理性应对艺术教育扩张,适度控制办学规模。
从1977年恢复招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办学基础有限,四川美院每年只招收几十人。后来随着学校建设日趋完善,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国家政策导向下,四川美院逐步扩招,2014年招生2000人,达到顶峰。 然而从三年前开始,四川美院本科生招生规模持续缩小,本科招生名额从2000人缩减到今年的1575人。 四川美院副院长侯宝川负责招生工作多年,对于该校招生发展脉络了然于胸。他告诉本刊记者,三年前开始执行的本科规模缩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旨在提高生源质量的同时,保证在校生享受充足的教学资源。 侯宝川说,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美院教师同时也是艺术家,承担着为中国当代艺术贡献作品的责任,因此要完成好教学和创作双重任务,学校就需控制办学规模。与此同时,随着更多普通院校开办艺术专业,以“八大美院”为代表的高等艺术院校应起到旗帜性的引领作用,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也对办学规模提出了一定要求。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吴卫光认为,四川美院对招生规模与人才培养这对关系的理性处理,值得其他院校借鉴。“扩大招生意味着学费收入的增加,但同时可能导致教学质量失控。四川美院在生源这么好的情况下,清醒而坚定地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是值得肯定的。” 招生虽少,但覆盖面广。近年来四川美院每年新生都涵盖全国每一个省市(含港澳台地区)。侯宝川说,由于四川美院立足西部、服务西部,因此没有采用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那种全国一条分数线的录取方式,而是对教育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有差异的录取分数线。例如,今年西藏专业分数线是215分,高考分数线300分,而湖南、福建、山东等省专业分数线在230分以上,高考分数线在360分至380分之间。 侯宝川说,来自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质量比不上发达地区,但给予他们学习机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让全社会都得到美育的机会,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是高等艺术院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虽说1.5%的录取比例让四川美院看上去很难考,但好“苗子”不会被拦在门外。 在考试环节,该校坚持考题要有具体、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不出怪题偏题。侯宝川说,像放一段音乐、画一幅画那种“脑筋急转弯”式的考题会给考生表现带来很多偶然性,老师阅卷也会掺入很多主观性,因此这种所谓“考创意”的考试方法不可取。 在招生环节,学校今年取消了对英语单科成绩的要求。杨清和说:“这是为了尽可能多地留住艺术才华突出的学生。尊重艺术类考生的特点,才能选拔到真正的‘苗子’。”
2、因才施策的教育理念 分析“招生热”的原因,不少在校生和已毕业的学生认为,四川美院有效的培养方式、自由的育人环境,以及抵达艺术本真的教育理念,非常吸引心怀艺术追求的年轻人。无论“全才”还是“偏才”,无论在校还是已毕业,学校都全力支持有天赋、有梦想的学子走上艺术之路。出于这样的育人目标,四川美院很多办学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针对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学校开设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特定学科方向下设置系列课题,组成跨界工作坊。2013年,“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拔尖人才班申报到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其成果“文化可持续设计”在2015米兰世博会展出,广受好评。四川美院教务处处长王天祥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给予学生跨专业、跨校乃至跨国的实践机会,以项目带动教学效果显著。 艺术类专业学生中有很多是“偏才”“怪才”,为了让这些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校设立导师制的个性化工作室。打破专业和学分的限制,消除学院和班级障碍,全校课程都向这些学生开放,学生在导师带领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确定一条学习主线,有机地吸收所需“营养”。 中国书画工作室的大三学生王娇娇非常喜欢她现在的学习方式,她认为,这种方式超乎常规,但却能够抵达艺术教育的本真。 即便已经毕业,如果有志于成为职业艺术家,学校还会继续培养,护送一程——那就是面向所有中国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学校提供免费的工作室、创作补贴每月1000元、国际国内展览和交流机会,以及学校全部教学资源。
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张增增是“驻留计划”最早的参与者之一,驻留期间,他借助学校提供的交流合作机会,与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团队共同研发出“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雕塑作品可以不再是实物存在,而是通过手机屏幕在一个虚空的空间里呈现。这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中国姿态雕塑大展”等国际国内知名平台展示并获奖。 回想起“驻留”的那两年,张增增说,“驻留计划”最大的价值在于从艺术规律出发,帮助一群可能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度过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缓冲期,让他们不必迫于生活压力而放弃艺术梦想。很多毕业生都像张增增一样,在“驻留”期间创作出优秀作品,为日后成为职业艺术家奠定重要基础。
3、力促就业创业让毕业生不愁“出路” 毕业后的“出路”好,是四川美院“招生热”的另一大原因。能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毕业生会选择就业创业。因此,四川美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摄影专业的胡楚靓是今年应届毕业生,她创办的服饰品牌在毕业前就已达到1200万元的年销售额。胡楚靓大二时靠旅游逛街自拍的美照成为“网红”,本可以像大多数“网红”那样靠广告或“打赏”赚钱,但她却在四川美院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的一站式服务站注册成立服饰企业,招聘相关专业的同学,又与杭州的生产厂家合作,把“网红”的价值引入服饰产业链的创建中。胡楚靓说,她很感谢学校为创业学生搭建的平台,是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和便利条件,促使她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网红”,让其自我价值发挥到更大。 从2012年到2016年,四川美院每年应届毕业生创业率为10%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3%的水平。截至今年,学校的微企园成功孵化了168家微型企业,存活率约为85%。
创新创业经历增强了学生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更多学生高质量就业。该校影视动画学院青年教师布志国就是一个例子。2011年,在四川美院动画专业读大三的布志国在学校微型企业园成立漫达文化公司,开始创业,短短两三年内就站稳了脚跟。2016年,布志国硕士毕业,学校看中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成功的创业经验,让其留校任教。四川美院学生处副处长张弛介绍说,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在求职时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学校坚持大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学生处多年跟踪调研,四川美院毕业生心态有三个特征:一是不急于就业,二是尽量选择喜欢的工作,三是倾向于创业或做自由艺术家。张弛说,这反映出学生谋生底气较足,折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今年招生可以“百里挑一”。 在吴卫光看来,四川美院虽地处西南,思想却非常开放,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教育,在全国“八大美院”中都是较为大胆和超前的。其中,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探索,在艺术类院校中是走在前列的。他认为,其他院校若要借鉴这些已见成效的做法,还需要深层次的思想解放。
(转载:《瞭望》新闻周刊 文/记者谷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