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李叶 广东省新会博物馆内的木板油画《新会木美人》中的人物,竟与法国卢浮宫藏品《加百利和她的妹妹》、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品《沐浴中的女人》中的人物极其相似;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布面油画《诸神之宴》中,仙女所持、地上放置的器皿居然是中国的青花瓷器,风格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青花双鱼牡丹纹瓷盘如出一辙。 1月26日,湖南省博物馆推出原创大型特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跨文化交流”展,来自48个国内外博物馆的250件(套)精品文物,处处展现了13至16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紧密联系。 展厅中,一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男子,就是这次展览的主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中央美院教授李军。 “世界是联通的,把它放在广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来看,我们会发现,西方崛起和与东方的文化交往直接相关。”李军说,在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兴起之前,西方相对落后,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3至16世纪,中国从元朝到明朝,国力强盛、商贸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逐渐密切。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西方,助推了西方的崛起。 “当然,在交往中,东方也受益于西方。中西方互相交融,互相推动。这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李军说,大量的青铜、玻璃、丝绸、陶瓷等文物身上,都留下了中国和西方彼此文化交融的痕迹。 充满艺术气息的展厅内,每件展品都是一个历史的节点。 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花神芙罗拉》经过岁月的洗礼,虽然有些陈旧,但你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位身着丝绸的女子,襟飘带舞,身姿曼妙。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延伸,中国丝绸以奢侈品的身份亮相世界舞台,引领罗马时尚。 布面油画《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玛利亚像》与其右侧的《唐寅款中国圣母图》,在构图、人物姿态上几乎一模一样。 一张圆形的“旧世界”地图——《弗拉·毛罗地图》引人注目。它以惊人的准确度,涵盖了当时全部的已知世界。地图的左下角,能清晰地看到我国著名的永定河与卢沟桥。 这次的展览建立在李军长期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2002年,李军在巴黎吉美博物馆短期工作。当时,馆内举办了一场以明式家具为主题的展览,在开篇处对比展示了一件明式家具与一件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家具。 欧洲家具明显模仿了明式家具的造型。突然在遥远的西欧看到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给李军强烈震撼。他随即写了一篇文章《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在后来的西方艺术史研究中,他逐步发现,在西方的很多艺术与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与东方世界的关联。于是,他开始转入中西方跨文化研究。 3年前,湖南省博物馆为了迎接新馆开放,希望推出两个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大型原创展览。他们找到了李军,双方一拍即合。 “一方面,我们要选择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时代,保持学术的活力和对公众的持续吸引力。”策展人之一、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我国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这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有义务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向公众解释”。 一开始,李军就确定了展览主题及《从四海到七海》《指南针指向东方》《大都的日出》《马可·波罗的行囊》《来而不往非礼也》5个部分,以此在全球开展“订单式借展”。 陈叙良介绍,参展文物中,很多是展线上的珍贵文物,如“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真迹《圣史蒂芬》,几经谈判,对方才同意出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