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城市论坛2017暨 第二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 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明日城市论坛2017暨 第二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于2017年9月24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标志着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DCL伦敦设计中心共同创建的“软城市实验室Soft City Research Lab”正式成立。论坛特邀来自中英国两国的十二位专家通过主题演讲、学术讨论、专题研讨等活动,以“明日城市”为主题,围绕未来“软城市”的规划建设,对艺术如何介入和引导城市设计展开研讨,必将产生多维的火花、丰厚的营养和能动性价值,以高端的学术交流产生的智慧成果,打造一场兼顾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国际型学术峰会。 “明日城市论坛2017暨 第二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中国的城市发展自2015年开始,就已经进入到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城市过去30年以城市硬件和城市产业化建设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已经走过了它的最高峰值。“明日城市”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关注城市的更新、转型与再生,以城市的未来作为视界、诉求和希冀,在强调愿景和情怀的同时,同样注重方法论、操作性、系统化和职业化,有助于理论成果的落地和实践推展。 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担任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马晓威担任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DCL伦敦设计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承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等协办。论坛聚焦“软城市”的规划建设,主动回应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呼唤的普遍主题。 论坛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发表致辞 论坛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代表学院向参与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发表重要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来自国内和国际的专家学者,各位朋友:中央美术学院十分高兴与石景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题为“明日城市”的国际论坛,特别聚焦“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主题。我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感谢大力支持论坛的各有关方面,特别是英国的DCL伦敦设计中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特别是仇保兴先生等国内和国际的重要专家学者;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在周末前来美院给予支持。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当下的中国这样,把城市作为一个热点话题持久地展开思考、讨论和实践。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平稳可持续的阶段,尤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国社会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速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调整了自身结构,从而在世界经济运行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具体空间,中国城市这些年的建设景观和功能优化有目共睹。另外一方面,也遇到了世界性的城市发展问题:如何使城市生活更加趋向理想化的境界?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很多饱含期待的新名词,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等,有关城市主题的讨论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的城市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要求。中国各级政府、专业人员也都在思考,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按照新的理念,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好我们的城市,“城市设计”和“城市中国”成为近年来的业界热词,人们都希冀未来我们所居住的空间能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方面都带来真正的价值。 我们需要改变思考方式,使中国已有的城市和未来要建设的新城市都成为充满着理想、更充满着文化的空间。去年的论坛我们还在热烈讨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问题,而今年雄安新区的建设为我们对未来城市的畅想提出了新的课题。王中先生提出 “艺术引导城市设计”的理念,也需要大家共同来讨论和丰富。艺术对于城市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希望城市具有文化魅力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艺术作为文化的主要方式在城市面貌、城市景观、城市生活、城市特色等方面真正起到作用。例如我们建设宜居城市,既要给城市多留绿地,也要做好绿地的设计。绿地不仅是自然空间,还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空间和社会的文化交往空间,需要运用新的设计思维和新的设计手段。再如,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持城市的个性,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艺术大有可为的新空间。我们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积累新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当代文化性格。目前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联系起原有的文化肌理,并且构筑成一种古今交织、保持了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新的文化肌理。两周前我去了北京附近的河北蔚县,让我惊讶的是,这座县城虽然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但保留了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开始形成的塔庙建筑群和街区布局,拥有四百多座寺庙和大量明代以来的壁画。目前,该县正在规划运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建构生态特色。这座小城给我很大的启发,中国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积淀下来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是潜在形成的文化肌理。艺术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只表现为具体的雕塑和装饰构件,而是应该整体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像一条流动的血脉,贯穿起整个城市的所有方面。 此次论坛虽然是从艺术的角度谈论城市,但有这么多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关心城市文化的朋友汇聚一堂,我们很有信心产生出更多有价值的思考。非常高兴能够请到这么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相信通过他们的发言和讨论,我们能够分享他们关于城市设计的思想智慧。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发表致辞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先生在发表致辞中,认为以文化艺术引导城市发展的主题非常贴切北京市的发展需要。北京市新一届市委正在把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在空气污染治理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企业搬迁留下很多“老旧厂房”。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按照798模式,将老旧厂房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改造和利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期待各位专家提供建议。此次论坛有很多英国专家参与,英国是世界创意经济的发祥地,北京与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近似,但产值和创意水平有很大差距,我们高度期待中央美院和英国专家共同建设的软城市研究中心,能够帮助北京的城市更新和改造。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评估督察组执行组长陈喆发表致辞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评估督查组执行组长陈喆先生在发表致辞中,提出 “今日城市的硬基础,明日城市的软实力”,人文艺术规划就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的体现,在治理当代大型城市综合症以及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都非常重要。要引导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和格局,把城市文脉与公共艺术充分结合。作为未来城市的世界性样板,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也要把人文环境的规划融入整体规划中。我们的软环境设计严重落后于欧洲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央美院组织的明日城市的论坛和软城市实验室很有意义。我们也要让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来可以与政府合作打造示范样板,北京作为国际合作中心和文化中心,应该起到示范作用。 论坛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开模致辞 论坛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先生进行了开幕致辞并介绍了论坛的初衷。2015年,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念,有三个主要趋向:第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将会从规模转向质量;第二,从城市功能转向人文;第三,从城市围绕经济为核心转向围绕文化为核心。现有的中国规划理念无法解决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我们提出了新的综合理念AUD艺术引导城市设计(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 ) ,倡导以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下面会有主题演讲做进一步的解读,也希望参与论坛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贡献智慧,给予更好的建议。 另外,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DCL伦敦设计中心共同创建的“软城市实验室”于今天正式成立,城市最基本的60%属于硬件功能,这个部分中国城市已基本建设完成; 60%—85%是软城市,也就是城市的人文和它的宜居度、美誉度、文化氛围等等;非常重要一点是最后的15%,也就是城市人文历史和灵魂,它决定一个城市的气质。今天中央美术学院将会从人文和艺术的视角带来有关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或者城市设计的一种新的主张。 论坛总策划、论坛主持人马晓威发言 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马晓威作为此次论坛的总策划、论坛主持人在论坛中也发表了讲话,他围绕“什么是城市”作了一个简单的阐述,以人的“身、心、灵”来类比城市的硬城市、软城市和弹性城市。表示构建“城市”和“人”的三个存在状态相关:硬城市部分即身体的部分,软城市即心智的部分,弹性城市即灵魂的部分,城市的构建不能简单专注在硬城市部分,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迎来了针对软城市构建的迫切需求。还表示“明日城市”和“未来城市”相比是不一样的,“明日城市”更注重的是尊重昨天,立足于今天的针对未来城市构建的态度。“明日城市”相信城市的未来是正向的和光明的。 论坛主持人周榕:著名城市与建筑研究学者、评论人、策展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周榕主题演讲:《硅基文明语境下的广义城市与广义城市化》 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进化,导致大量的文明内容正加速从传统的碳基空间向硅基空间进行大规模迁移。与此相对应,碳基文明语境下传统的城市和城市化概念,在硅基文明语境下必须经过重新审视与讨论。向硅基空间的延展,令城市和城市化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义性。 仇保兴: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主题演讲:《重建微循环——城市绿色发展之道》 仇保兴先生以“重建微循环——城市绿色发展之道”为题发表了演讲。目前中国的城市空间已基本定型,大型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或者完成规划,习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未来要提倡“城市修补”。城市设计需要转型,从集中式的大型机械处理模式转向分散有机的处理,在水处理、垃圾降解、环保能源、交通运输、城市绿化、医疗、调控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应用回归自然的“微循环”模式,并与公共艺术相结合。要遵循自发的绿色自组织理念,脚踏实地解决城市问题。 汤姆·布洛克斯汉姆:Urban Splash的主席和创始人 汤姆·布洛克斯汉姆主题演讲:《都市批判性思维》 演讲会是一场视觉盛宴和“项目发展前后”的比对,汤姆会讨论“Urban Splash”的故事,它是如何在英国地区的再生发展事业中创造价值超过 10 亿镑,它又将如何改变遍布英国都市的后工业面貌。 鲍勃·埃莱斯:“Allies and Morrison”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雷丁大学新成立的建筑学院大学客座教授。 鲍勃·埃莱斯主题演讲:《伦敦的过去与未来》 Allies andMorrison 一直负责设计或规划许多伦敦的主要城市更新项目,包括奥运会和遗产项目,国王十字中心、格林威治半岛、白城、银行边界和泰晤士河南岸等。在这次演讲中,鲍勃·埃莱斯将会描述这些项目如何演变,项目背后遵守的原则,以及为适应伦敦未来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王中主题演讲:《艺术引领城市创新》 以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去指导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 无法解决中国新型城市化的问题。我们提出艺术引导城市设计 AUD 新的综合理念(ART - ori-entedUrban Design),倡导一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标杆,传承文明,启迪未来。 露西·敏幼:BOP公司伦敦办公室高级顾问 露西·敏幼主题演讲:《文化、创造力和社区:把建筑遗产带入生活》 在英国的城市中,建筑遗产能够寻觅一种新的生活。在这些建筑中,社区可以凝聚,艺术与文化资源可以共享,创意产业可以发展——这三件事,使得英国的一些传统建筑正在展望未来。这篇演讲将讨论两个大型历史建筑重现生机的案例:(1)亚历山德拉公园和伦敦北部的宫殿(2)爱丁堡的爱丁堡印刷厂。结论将与中国背景相关联。 威尔·霍博罗:Purcell 文化遗产保护主管, 英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经理 威尔·霍博罗主题演讲:《英国遗产政策与实践》 威尔会讨论英国遗产方式的文化,法律和政策背景,从战时轰炸到战后的城镇综合发展,改变对文化遗产威胁的看法。还将提到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方面的作用,以及第三部门在组织传承遗产方面的作用。 大卫·韦斯特:Studio Egret West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大卫·韦斯特主题演讲:《都市叙事:演变真实和有根源的地方》 通过StudioEgret West的不同项目,大卫·韦斯特将对于良好增长的原则进行阐述。策略性的场地开发与社区建设课促进良好增长。丰富的都市叙事,增添地面活动,重视现有结构,以及多姿的公共场地;这些元素都能编织难忘并属于当地的空间。 琳达·斯维登班克:“Passion Fish”创始人 琳达·斯维登班克主题演讲:《城市生活的塑造与品牌——伦敦经验》 在此次演讲中,琳达?斯维登班克将讨论城市维度下伦敦的都市品牌形象,诸如人类、城市的混合性、全天候经济、不同的市场、游客和居民,以及未来机遇。 汤姆·卡沃德:建筑师,AOC建筑事务所 联合创始人 汤姆·卡沃德主题演讲:《大城市,小社区》 在 AOC 的工作实例中,通过地方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发展关系,汤姆将证明增加活力实现再生极具潜力,实践工作要寻找城市聚集性生活的新形式与沃土,并将当代文化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新的建筑之中。 曲雷: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何勍: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厦门大学建筑系讲师 曲雷、何勍主题演讲:《“东方式空间叙事”@常德老西门》 常德“ 老西门”,600 米长护城河沿岸城市街区更新,以东方式空间叙事,展开“清明上河图” 式的 “卷轴”空间序列。将格式塔心理运用到碎片化生活,让“割裂与非显性”的意识流思考,引导设计项目回归城市生活杂乱而诗意的本真。 与会嘉宾合影 “软城市”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呼唤的一个概念。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找到超越既往因袭性城市化范式的发展思路、价值准则与操作工具。基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格局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以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去指导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无法解决中国新型城市化的问题,论坛主办方提出艺术引导城市设计AUD新的综合理念(Art-oriented UrbanDesign),倡导一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标杆,传承文明,启迪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