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展览信息
2017年 “夜语•雨言”王乐耕瓷画作品展在京隆重开幕
时间:2017-06-12 23: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6月10日下午,由Art-More Space主办,谢尚晋策展的“夜语·雨言”王乐耕瓷画作品展在北京Art-More 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出品人、策展人谢尚晋主持开幕式,到场嘉宾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杨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研室主任,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王子源、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王东声教授,著名平面设计师甄明舒、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艺术家何忠、《中国书房》丛刊主编,艺术家刘大石、独立策展人李擎等来自艺术界、金融界、收藏界及媒体朋友上百人参加展览开幕式,艺术家王乐耕致答谢辞。
0612_16.jpg
展览出品人/策展人 谢尚晋发言               (摄影:田雨)
谢尚晋:首先,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参加由我策划的《夜语•雨言》王乐耕作品展开幕式,去年下雪时我在Art-More Space为乐耕策划了第一个个展,当时窗外雪纷飞,窗内雨如帘。那一组《雨若珠帘》,惊艳世人。今年初夏日,还在Art-More Space,微雨再来。《夜语•雨言》,在俗世的时空里,又是一年。从他近两年创作的瓷画作品来看,表现的内容多数是没有人出现的风景,他似乎纯粹以自然雨景为表现对象,表现“无我境”。其实不然,我从其创作的《雨窗》、《夜雨》系列作品中,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于都市人居环境和人文生态恶化的隐忧,看到了其对古代鸡犬相闻桃源世界的追思,看到了其对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作为一个收藏家和策展人也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走遍世界很多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博览会,见过、接触过很多国内外大师的艺术珍品,我隐约感觉到乐耕在瓷板上独创的艺术语言或许正在朝着艺术大师的路上奔驰,期待着乐耕今后能够创作更好的作品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最后祝Art-More Space两周年生日快乐,谢谢大家!                                                                
 
0612_2.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杨帆发言
杨帆:乐耕师兄这次瓷板画的展览体现了他在将绘画和陶瓷材料结合方面的探索,具有学院派绘画的特征,效果非常好。每个人都有下雨天的感受,每个人都有对雨天不同的回忆,我认为乐耕师兄的作品准确地表现了这种感受。站在画面前,我们能够感觉到它将城市生活的喧嚣隔离开,让人产生清凉、静谧的感觉。这是我对于他画作的感受。另外,与乐耕相处多年,感觉他在陶瓷工艺、艺术方面的探索精神很值得学习,近年来在盐烧、乐烧、苏打烧、柴烧、瓷板绘画方面都做了有意义的尝试。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是在大学教书,涉及到工艺方面的问题也多向他请教,他为人厚道,做事踏实,给了我们这些学弟很多帮助,很感激他,在此也表示感谢!祝他的瓷画展圆满成功!
0612_3.jp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研室主任,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王子源发言
王子源:我跟乐耕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一起求学,度过两年多的时间,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个传统的陶瓷艺术家,因为他在陶瓷的造型、装饰方面的功底很扎实。在此展览之前他发给我一些他作品的照片,给我的感觉是透过窗户观看外面的事物,好像吸引人去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一样,让我很期待。今天见到作品,让给我感触更深的除了画面效果,还有他对于陶瓷材料和工艺方面的探索。我到中央美院工作已经将近20年,对于央美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已经很习惯和认同。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可能不仅仅关注艺术家表现的什么题材,而更关注他工作和创作的方式,因为这反映了他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乐耕在材料和创作方法方面的探索无疑是一种创新。乐耕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的深刻认识,加上他对于现代陶瓷艺术领域的新的材料、工艺和创作方法的研究,像他的一对翅膀,能帮助他非得更加高远。我也很期待他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0612_9.jpg
著名平面设计师甄明舒
甄明舒:乐耕这次画展的作品很不错。这是我参加乐耕的第二瓷画展。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手工艺,我想从这个角度谈谈乐耕的作品。我为了研究中国现当代手工艺查阅了大量文献,我发现中国现代手工艺恰恰是从学院开始的,可以说就是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始的,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建国瓷”的设计工作。这是周总理主持,央美、工艺美院很多教师参与的项目,徐悲鸿、郑可等人担任顾问,亲自操刀的是祝大年先生。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手工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在艺术家主导下进行的。我在思考乐耕的作品如何归类的问题,材质是瓷板和釉上彩,而形态是绘画。我认为可以归为现代手工艺的范畴。乐耕的作品不同于延续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现代陶瓷艺术,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可以说,他的作品属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的文脉传承,这个文脉的主要特点就是不断创新。从当年的祝大年、吴冠中,到杜大恺、刘巨德,再到陈辉等人都是在自然界和生活情境当中寻找形式美和自己的表现方式。乐耕也是承接着这个文脉向前走,他的作品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的焦虑,很好地表现了都市雨夜的那种孤独感和和疏离感,效果非常好。祝愿乐耕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好,祝尚晋的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0612_8.jpg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艺术家何忠
何忠:我想从观者和作者这两个方面对乐耕的画做一下品评。也可以说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去解读他的作品。从观者的角度来看, 1米到1.2米是分界点,如果远于这个距离,我们看到非常写实的景象,雨夜的景象被还原得就像开在我们面前的一扇窗,从这方面意义上讲,像是油画;而如果近于这个距离,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抽象的元素,我们可以像面对国画中的各种皴法一样去品味其中的变化。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对他在创作中的情感宣泄很感兴趣,也跟乐耕交流过。他的作画过程需要很多工序,而且烧成前后颜色会有变化。目前的效果是经过很多次试验的失败获得的惊喜,也是经过很多次偶然所得到的必然。我感觉对于烧成结果的期待这很像是写信,写一封信寄出后期待着回信,见到回信后又写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宣泄是延迟的,情感是不断生长的和纠缠着的,不是像大写意那样在瞬间完成抒情,。看乐耕的画,虽然经过多道工序,但是画面的感觉却象一挥而就,就像花几十个小时画了一幅大卫,最后的效果却像瞬间完成的速写一样。能够在漫长的感情交割与培养中保持初心,一直保持只若初见的感觉,是非常可贵的。
0612_1.jpg
《中国书房》丛刊主编 艺术家 刘大石
刘大石::首先我代表《中国书房》刊物说说我的想法。乐耕是我们刊物的撰稿人,在我们的创刊号中,刊登了乐耕的“山子”、“笔架”等陶艺作品,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好评。作为一个画家,我从绘画的角度再谈下我的观点,上次的“雨若珠帘”展和这次画展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清新的。这得益于他在陶瓷工艺和艺术创作方面的研究。作为他的朋友,对于他的艺术追求也比较了解,他在陶瓷文化、工艺与艺术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向前行进的,广泛学习全国乃至亚洲各国得陶瓷艺术。另外对于陶瓷艺术语言的挖掘与运用,比如瓷板画的创作方面他做了很多思考,也给我很多启发。他在陶瓷材料工艺的研究与陶瓷艺术创作相结合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很多人没有做到的。祝愿这次展览取得成功!
0612_4.jpg
艺术家王乐耕及女儿
    王乐耕:非常感谢Art-More Space,感谢尚晋为我举办这次展览,让我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一年多来我在瓷画方面的成果。今天来参加开幕式的有学术界的朋友、我的领导、同事、北理陶社的同仁、我的家人以及许多新朋旧友。感谢大家的到来,其中有很多朋友在我上次画展时冒大雪前来观展,到现在我仍然心存感激,再次表示感谢!
    我这次展出的瓷画作品以夜景题材为主,与上次有所不同,有所发展。陶瓷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与其他诸如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存在着交集,在这些交集中,二者的交融会生发出新的艺术语言。陶瓷釉上彩绘画与其他绘画不同,有着它独到的语言魅力和创作快感。我会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不断努力,继续求索。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最后祝Art-More Space越办越好,两周年生日快乐,给大家带来更多高品质的展览!
0612_11.jpg
展览现场嘉宾
 
 
0612_17.jpg
艺术家与现场嘉宾互动
 
 
0612_3(1).jpg
展览现场嘉宾
 
 
0612_15.jpg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0612_6.jpg
艺术家与嘉宾们合影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