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记者 许晓青、何曦悦) 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近日落下帷幕,首批签约的6大项目一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来自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德国的艺术机构纷纷与中国同行签下合作备忘录。 自“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交易也在悄然变化,参与交易会的中外机构增多,今年达450多家,签约项目“含金量”不断上升。 比如,为迎接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德国贝多芬周年协会、英国皇家爱乐协会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签约,将于2018年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合作包括谭盾《九歌·合唱协奏曲》演出在内的贝多芬系列纪念活动。 今年艺术节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成立,“一带一路”主题文化周、演出推介会等相继开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艺术机构负责人在交易会及论坛上发声。 立陶宛国家爱乐协会对外演出负责人丹纳斯·斯凯麦提已是第11次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他说:“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顺畅,近些年我发现,中国的城市剧场变得更大、更美,艺术消费的需求也增长得非常快。” 立陶宛国家交响乐团的《丝绸之路上的波罗的海之声》演出,将于2018年4月首次登陆中国舞台。这场演出将邀请中国与立陶宛的年轻作曲家共同参与,由立陶宛国家交响乐团演奏,展示出带有不同文化特征和气息的乐曲。 波黑东西中心总监哈里斯·帕索维奇说,“因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足够大,为我们的国际交流创造了非常好的平台。在这里,我们获得了去往世界各国表演的机会,和其他‘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团体来说,中国的舞台正变得愈加宽广,并成为沟通各国文化艺术的桥梁。 “这届艺术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为青年艺术家创造了很多交流的机会,为很多尚且年轻的项目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爱沙尼亚音乐会策划公司制作人斯韦亚说。 交易会上,这家爱沙尼亚知名的音乐会及音乐节组织机构带来了克里斯汀娜·罗卡舍维奇、迪特·克斯卡等青年艺术家的节目,并与多国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除了引进一些名家、大家的表演项目,我们也发现了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青年艺术家的成果。”欧艺视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耿润华说,“尽管他们知名度不高,但我们正在努力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中国观众了解和接受这些艺术项目。” 作为中国举办的国际艺术盛会,今年的艺术节还开启了全新项目——中欧青年艺术管理人员培训班。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工作坊等形式,各国的青年艺术管理人才交流学习文化政策,开阔艺术视野。 “当各国合作时,不能仅考虑未来一年的规划,而是要能看见更长远的目标。”斯凯麦提说,“共同培育青年管理人才,有利于未来各国找到共同的关注点和合作方向。” 近三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艺术节交易会所推出的“走出去”重点文化项目也更有针对性,共计推动30个中国艺术项目“走出去”。 “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很感兴趣。同时,我们会考虑引进一些中国团队制作的、带有现代元素的节目。”斯韦亚说。 自2015年来,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已推动谭盾电影交响乐史诗《女书》、王亚彬现代舞剧《青衣》等12场中国原创优秀节目“走出去”,并达成相关合作意向80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