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会议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三个展览隆重开幕。这三个展览项目均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同时也是“中华艺文基金会资助项目”,得到泛海公益基金会和中华艺文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展览主要呈现三位艺术家新近的创作状态,尽管彼此之间在创作观念上有所差异,但践行中国文化底色的“写意精神”,仍是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脉络。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的艺术探索,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内在活力的生生不息。不仅如此,三位先生的创作在回望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将自己对自我、对人、对时间、对生命、对万物的深刻体验注入其中,所以在展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意识,能够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宏大气象。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旨在展示那些走在学术前沿、有创新、有探索、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以倡新风。今年进入此系列展的艺术家共有六位,除此次的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外,还有闫平、王克举、陆庆龙三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均呈现出鲜明的学术指向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都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和推进的:历史研究的深度、社会生活的广度、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此系列展将与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学术品牌“典藏活化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系列展”一道,成为推进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在一层1、8、9号展厅举办的“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展”,7号展厅举办的“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将展出刘巨德先生近年来的新作100余件,钟蜀珩先生历年代表性创作50余件。刘巨德先生和钟蜀珩先生皆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一对专注于艺术探索的伉俪。刘巨德先生1946年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蒙古族。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庞薰琹教授研究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钟蜀珩先生1946年生于辽宁,满族。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1973年至1979年在云南省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1979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巨德 展览海报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为刘巨德、钟蜀珩先生展览撰写的前言中谈到,刘巨德先生是“希冀从母体的故乡,到童年的故乡,再到文化的故乡,直至宇宙的故乡,以达到物质生命向精神与灵魂的飞跃。他诗化的妙语表达了内心的追求:‘我是一把土,渴望梦的种子降临,破壳发芽在土地里,种子含着星光的水泽,光亮闪闪……’”,他用“诗和梦寄托于艺术的表现,首先在情,情由心生。心借‘物’而抒发。他的物不仅是茫茫草原,大漠驼影,云山驰骏,校园紫薇,黄河飞瀑,杂丛珍禽,而是心潮律动与自然万象的神遇;是诗性遣怀与形式创造的融化。由此,他挥舞自制的长笔,迹化生命的感动,在平面上意造可以接天连地,通古达今的浑茫世界,在这主观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秩序中,恍如天籁的旋律充满张力,稍加点化,则形、意、神皆俱……” 钟蜀珩 展览海报 钟蜀珩先生“向往用心灵和‘心眼’去捕捉对象的整体美,在瞬间闪烁的光色和偶然萌发的造型意想中凝定形式,在简约中见本真,在感性的显现中折射理性的光亮。移花接木,重组自然,境生象外。她的心和眼倾情于画面,魅力在于韵。其韵,源自于璞玉般的内质。在入微入妙的琢磨中深得自然之本,而性格中的坚毅则使其乐于主观夸张,善于自我表现!她通过色块与线条的交互映辉让时间和空间在此停留,令人们触摸到层次的厚度,感悟到线条的游动,这音韵的美对应着形式的抽象,在沉厚和飘逸的对比中凸显精神的力量”。 戴士和 展览海报 同期在三层13至17号展厅举办的 “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将展出戴士和先生最新的写生和创作的作品100余件。戴士和先生1948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198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进修,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壁画学会会长等职。展览中的作品是戴士和先生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沿海及渤海湾,在西北和中部省份写生创作的,涵盖了人物、风景和景物等多种类型,将立体呈现其在写生和写意方向上探索的新表现。 吴为山馆长在为展览撰写的前言中写到,戴士和先生现场写生,“他的画总是以充沛的热情,勃勃的兴致,在平凡的题材中发前人所未见,不断地开拓新的语言方式,拒绝因循,拒绝套路。在写生中重视观察和感受,以大自然为师,相信艺术家的感受是沟通视觉与心灵的桥梁。因此,戴士和先生的写生达到了一种高境,既是写实也意象万千,在研究中生发创新点。”并且,吴为山馆长特别谈到戴士和先生创作中的“写意精神”,他在“探索一种特别的写意,让画面激荡着生活的运转节奏,油画语言不修不描,像生活本身那样时时在生发中、处处在成长中,作品像是作者的‘日记’‘札记’,哪怕小小篇幅,寥寥数笔,却因其意味隽永,因其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而引人入胜。”因此,戴士和先生所倡导的“写意”,“‘意’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 令人感动的是,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均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自己的代表作。其中,刘巨德先生捐赠10件作品,分别是《家乡土》《后草地》《荒草坡》《黄草滩》,《夹子的春天》(四联画)、《黄土地》(四联画)、《高原路》(三联画)。其中,高2.49米、长27米的巨制水墨作品《生命之光》是刘巨德先生历时三年精心创作而成的。钟蜀珩先生捐赠3件代表作,分别是《庄稼地》《圣诞卡》《向日葵》。戴士和先生捐赠2件作品,分别是《别了,大海》(五联画)、《马六甲小巷》。三位先生的义举,向我们真真切切地阐释了“人民艺术家”的主旨和内涵。 中国美术馆作为唯一的国家艺术博物馆,是普及美育的公共文化平台,有责任通过收藏与展览、研究与教育,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相信通过“学术邀请系列展”的举办,能够更准确、即时地反映出中国美术馆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美术创作方向。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的创作,不负于时代,不负于人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神的坚守,使我们无不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中国美术馆也将通过对这些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品的展览,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引领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而不懈努力。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