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故宫将在午门举办“青山绿水”主题展览,届时北宋名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将再次与公众见面。26日,单霁翔在北京新华网“思客讲堂”上开讲时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曾三十年未展引发议论 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将于今年9月展出。26日,单霁翔在北京新华网“思客讲堂”上开讲时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在中国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最高的。民众更为耳熟能详的是《清明上河图》,其次也是《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步辇图》等。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千里江山图》因使用了很多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因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千里江山图》最近一次的展示是在2013年,“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开幕,首次全卷展示。 2009年,《千里江山图》曾有过一次短暂的展示,但并非全卷展示。对于书画研究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而言,距离上次展出不过短短4年,相较此前三十年的等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不过据估计,此次该画作的展期可能不会超过两个月。在讲座中单霁翔表示,“故宫的重要书画作品每次展出不能超过两个月,展出以后回去‘睡觉’不得少于3年。《千里江山图》今年9月将在午门雁翅楼的一个大展中亮相,欢迎大家来看。” 存世北宋“青绿山水”孤品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马季戈曾撰文指出:《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天才少年生平无几,凭添几多传奇 除了画作本身杰出的艺术价值,画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也为此画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千里江山图》完成后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卷后蔡京题跋云:“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荦的 《论画绝句》 中才提出希孟姓 “ 王” 。 宋诗说: “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 附注云: “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 ” 杨新同时表示,“宋荦是在梁清标家里看到这一卷 《千里江山图》而写下上面的诗句和附注的。 但梁氏、 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 , 从何得知希孟姓王, 又何知‘未几死 , 年二十余’ , 因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 , 这里暂从梁、 宋说法。” 对于王希孟生平事迹的记录仅有只言片语。根据以上几则纪录人们依稀可以推测,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据杨新文中所载,《千里江山图》 创作问世以后, 由赵佶赐给了蔡京。 后又归南宋内府, 卷前有宋理宗“ 缉熙殿宝” 印。 到元代, 为李溥光和尚收藏 , 卷后接纸有他在大德七年 ( 1 3 0 3年) 的题跋。 清初为梁清标所得, 他自题了外签, 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 接纸上盖有梁氏收藏印多方。 以后便进入乾隆内府, 本幅有清高宗弘历诗题及印玺多方, 并著录于 《 石渠宝笈 · 初编 · 御书房》。清亡, 由溥仪盗出皇宫,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收回,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延伸阅读: 陈丹青讲天才少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节选) 今天呢,我就单单是讲宋徽宗年代一幅画,一个人,就是,王希孟二十米长的手卷《千里江山图》。今天关于这幅画,我只讲一个点,就是:王希孟在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这幅画呢,谢天谢地,现在还在故宫。前两年还拿出来过,我就去看,脑袋就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看得像个傻子一样,实在是太辉煌。 《千里江山图》手卷终端的题识: “政和三年閏四月壹日賜王希孟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少年王希孟学画,被皇家画院录取了。献了几次作品,都不够好。但是皇上看他聪明,就亲自调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图,献给宫廷。皇上很高兴,夸奖他,给他官做。 宋徽宗堪称奇迹,这么给他夸奖。因为他自己也是高明的画家,他知道,他画不出《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你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你去看看,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又有一个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如此这般,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 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文/余辉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北宋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的创举——画学,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硕果之一。 北宋有过三次兴学的高潮,第一次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直接管理和资助地方州学;第二次是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重在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第三次是蔡京的崇宁兴学,一方面大肆实行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文化、艺术人才。北宋画学和书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宋徽宗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为了持续性地提高翰林图画院和翰林书院的艺术功力,分别建立了画学和书学即皇家绘画学校和书法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很有见地的文化功业。在当时,与画学、书学相对应的学校还有算学、医学等,时称“四学”,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为了专事培养绘画人才,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其目的是教育众工。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画学机构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基础课程。 为提高诸生的绘画技艺和构思能力,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特别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如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赢家的构思是画汉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画中的苏武正在假寐。画“踏花归来马蹄香”之句,胜者是画蝴蝶尾随着马蹄上下翻飞。徽宗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这推动了宫廷画家提高文学修养、工于巧思的创作风气。 王希孟曾经是这个画学中的一员学徒,长卷《千里江山图》是他存世的唯一之作。该图卷尾有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可推知王希孟的生卒年为1096-1115年?他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即宋代的中央档案馆,此系存放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档案之所在。不过,值得揣摩的是,画学里的生徒本应向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而王希孟却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想必是两个原因,其一: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其二: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也给他带来了不利影响。王希孟画学“毕业”后进不了翰林图画院,所“分配”的工作只能去文书库供职,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只是承担抄帐、编目等书吏的活计。为了改变命运,他只有屡屡作画呈献,引起徽宗的关注。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乃可造就之材,于是亲自教授。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十八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该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用功之勤;采用如此超大的尺幅,也是为了迎合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小画家满怀的欲求化作丈余丹青,尽在不言之中。宋徽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使今人得知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不幸的是,很可能是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羸弱等原因,二十岁时就夭亡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全卷系大青绿山水,主要用石青石绿,淡色渲染高空和水面,在山脚和半空露出绢本的底色,顿显阳光灿烂之感,全幅构图景象开阔,取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其构图属于北方山水画派的系列,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比较该卷与传为徽宗的《雪江归棹图》卷的山脉造型,《千里江山图》卷的构图正是该卷向高处、左右延展。每个段落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许多局部均为一帧完整的大幅山水画立轴。画家将太行山雄伟壮观的山脉与江淮一带苍茫的水势和曲折的湾流融合为一体,纵览全图:群山涌动,恰似苍龙滚地;江河流淌,如同平镜映天。图中的台榭楼阁和桥亭、村落、寺观等建筑类型以及船舶等均十分丰富,与自然山川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视觉重点,如长桥卧波、松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柳浪渔家,高台望月、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等。人物的活动大多围绕着水面展开,以白粉点缀,颇为鲜明,如平江待渡、亭桥观流、轻舟荡漾、江上渔隐等,表现了北宋画家郭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画家的师承直接来自徽宗的写实观念,具体用色离不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传统手法,但较前人要清雅一些,在未染色之处微微露出画家受郭熙坡石画法的影响,如卷云皴、鬼脸皴等,显现出当时山水画主流风格的艺术作用。 缺憾的是,画家的艺术语言较为单一,线条尚欠勾勒之功,行笔细弱乏力,也许这是他身体羸弱的反映。由于画家生活经验积累有限,如满载货物的船舶吃水很浅,人物的活动尚缺乏组织。然而,瑕不掩瑜,这毕竟是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初作,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一件青绿山水画的气势和境界达到如此不凡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