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评论
道公论“道”—— 谈谈中国画的“道”(九)
时间:2018-10-10 19:12 来源:号外艺术 作者:admin 点击:
为了更好的理解书画同源的画理:举几个绘画史上的例子。
南唐后主李煜,一代大词人,不仅诗词绝妙,而且精鉴赏,擅书画。北宋人陶谷在他的《清异录》中讲,“后主善书,作颤笔扭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李煜的墨竹从竹根到竹哨最细小的竹叶,为了表达出竹子的那种清刚劲挺的神韵,是以金错刀的笔法一一勾勒出来,叫做“铁钩锁”,并且自称“唯柳公权有此笔法”。
乌目山人,也就是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他谈到自己的绘画创作时说,“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另一位“四王”之一的王原祁,他总结的创作体会也说,“山水用笔须毛”。“毛”是什么?“毛”就是不“光”,就是气味古厚,就是遒劲沉郁。而“光”就是整幅画面笔墨千篇一律。由此,看来,把李煜、王翚和王原祁三家的话放在一起,比照一下,就知道他们说的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说,“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是唐代张彦远在他的《绘画六法》中著名的一段话,他说,绘画是象物的造型艺术,就必须讲究形似。但是只有形似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和气骨。但是这种表现一是需要画家借助于书法性的用笔来表现的。所以说,工于绘画的人也必须是擅于书法的人。
我们国家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院教学一直坚持的是徐悲鸿所提倡的前苏联所“翻拍”西方美术教育的模式,丢掉了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传统 ,许多画家都把书法看成了是书法家的事情,既不太懂书画同源的道理,也缺乏书法的修养,这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一再强调画家的书法修养,对于一个立志于中国绘画的画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建议大家抽出一定的时间,好好补上这一课。
中国画的笔墨,筑基于笔,笔法是骨;建勋于墨,墨法是肌肉。笔的功力到了,用墨自然就得心应手了。老实讲,中国画的用笔,实际上就是考验一个画家的驾驭毛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中国绘画来讲至关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为我们国内的画家所认可,甚至早已经被西方画坛的有识之士所推崇。梵高,荷兰画家,19世纪西方印象画派的大师,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说,“我要是生在中国,我首先是一个书法家,然后才是画家”。黄宾虹先生的画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他的笔墨论。他的“五笔法”——平圆留重变,就完全是从书法的用笔而来。大家只要打开老人的画论,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论述,比如:“画源书法,先学论书”,“用笔之法,先从书法而来”,“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等等,很多。多年以来,我通过自己的焦墨山水创作实践,在黄宾虹老人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五笔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也归纳总结出十种用笔方法:平、圆、留、重、变、绞、逆、拖、舔、颤。黄宾虹说,平,平不是板实,而是如同锥画沙一样,有提按有起伏,一波三折。圆,写书法讲究“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如同折钗股一样。但是,圆,不能柔媚,必须是刚健中含婀娜,劲利中带和厚。留,用笔最忌讳浮滑,留就是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气,不疾不徐,如同屋漏痕一样。重,要像高山坠石千年的枯藤一样,取其坚韧雄强。变,就是不可拘泥,要善于变化。然后是绞、逆、拖、舔、颤:绞,就是用笔的时候要讲究提按捻管的配合得当;逆,就是说用笔出锋时,由内向外推出锋或者是由下往上地推出;舔,就是逆锋起笔时右下左行而后右上转锋收笔,要讲究行笔的力度与弧度;颤,就是腕指同时用力左右微抖出锋。这十种用笔法,来自于我的绘画实践,是一种技术性层面的东西,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们共同探讨学习。(待续)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