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巾帼多奇色 笔墨写真情 ——谈书法家白彬华的书法艺术 杨广馨 白彬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曾祖父白恩佑为清代咸丰年间翰林,擅长书画,在当时颇有名望,很多墨宝流传至今。其父喜好书画,其长兄白伯骅是当代著名人物画家、书法家 。在这样一个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家庭环境中,白彬华自幼秉承家训,聪慧好学,深受其家庭熏陶和感染,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自幼随父临习汉隶,继之临习楷书。她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练就了她聪颖、文雅的气质,正如她优雅的名字“彬华”。 在书法研习的过程中,不同时代的女性书法家敏于学而功于勤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她。她沁润在历代碑帖中,以古人为师,经年研习,笔耕不辍。她曾经认真临习《张玄墓志》、文征明的小楷《离骚经》、对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的行草做过深入的研磨,在自己营造的象牙塔中不懈的躬耕。她临摹文徵明的离骚经,惟妙惟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得其神韵;她无数遍临摹米芾的《苕溪诗》、《蜀素帖》,细心揣摩米字的结体、用笔特点,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同时不断兼收并蓄,多家融合,追求宋人意趣和文人情怀。春夏秋冬,稍有闲暇,写一幅中堂、几张斗方和圆光,探索创作的各种样式,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之间孜孜以求,临习中感悟书法中的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常常为一个笔画的的形态,一个字的结体、一行字的变化、通篇字的章法反复揣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体会晋人怎样尚韵、唐人如何尚法、宋人怎样尚意、元明如何尚态,尽情享受着书法艺术的无穷的魅力!几十年的磨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白彬华终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她重视博观,通揽不同时期的碑帖滋养自己,以提升自身的书法造诣,对我国历代书法风格、特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阐释。她喜欢文学,对唐诗宋词爱不释手,自己还经常写首小诗,抒情达意;她喜欢画画,经常拿起毛笔画幅小写意体验书画同源的意趣;她喜欢听音乐,常常在音乐的旋律中感悟节奏韵律的美;她喜欢看舞蹈,在观赏中揣摩动与静、张与弛的丰富变化,她努力吮吸着姊妹艺术的有益营养。她把自己对诗词的品味、对音乐的体验,对舞蹈的感悟、对绘画的理解,融合在书法之中,可见她的综合审美涵养和文化底蕴。 多种文学艺术的修养,相得益彰的融合,体现在她的书法作品之中,使她的书法作品艺术语言丰富生动,作品中字的大与小、欹与正,线条的轻与重、粗与细,墨色的干与湿的变化十分丰富,给人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感和书风纯正,清雅、逎劲有力的艺术效果。从结字、笔法到章法,既充满了古人之意,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有鲜明的个人追求。古代大法家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观赏白彬华的作品,会使人感到神采。她的小楷追求工整、端庄精劲,古朴典雅;行书散发着一种文人情怀,笔势跌宕秀逸、淡雅高致,大有晋人、宋人及明清的遗韵。美术评论家齐建秋先生这样评价她的作品:“白彬华的书法作品用笔遒劲有力,书风高古”;著名画家马海方先生用“功底深厚、既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又有阳刚遒劲之美”来赞扬白彬华的书法作品。经常能听到别人称赞她的书法“字如其人“。 执着的追求与敏锐的悟性,使白彬华在书法道路上越走越宽阔,取得了显著成绩,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和北京市的书法作品展,屡获一等奖,入选书法作品集。 近年来先后赴日本、韩国、台湾、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书法作品曾屡次赴韩国、德国等地展出,并被海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其书画艺术多次在《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名家报》、《美术向导》等书法、美术类刊物上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法学报》、《京华时报》曾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白彬华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开明书画院常务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近几年来,她经常下基层,进学校,关心青少年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心血,真可谓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 她被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国际汉语学院等单位聘请为专家、客座教授。编写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书法》教材,为艺术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美术、书法教师中有着很高的声望。但是,她为人谦和,对荣誉和取得的成绩不是张扬,她一贯认真做事,却总是低调做人。 愿白彬华继续迈着坚实的步伐,在书法艺术的金字塔上不断攀登、再攀登! (本文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