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山水集团的董事长高小琴将她与省委副书记、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的合影照片一直挂在她的山水庄园内,以至于使人误以为她是高育良的侄女,或者其它亲密关系,而对她另眼相看。事实证明,高小琴不过是利用照片在给外人制造一种假象,打着高育良的旗号做一些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事情罢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书画界也经常能看到有人晒合影的现象,甚至有的书画家都一把年纪了还那么热衷于晒合影,在宣传的报刊上晒,在出版的画册里晒,在日常的微信中也晒,简直到了“无所不晒其极”的程度。这次晒和某某首长握手的瞬间,那次晒和某某书记聊天的场景,这次晒和某某著名歌星巧遇,那次晒和某某企业大佬碰杯,总之晒的对象分布各行各业,晒的节奏“根本停不下来”!如果事先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你或许还以为对方不是位书画家,而是个交际花呢。且他们经常还会在晒的过程中配以或“装腔作势”或“溜须拍马”等的文字,以此充分衬托自己,并极力表现出彼此关系如何得非同一般,更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地暗示大家:这些所谓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们可都是我的朋友哦,本人也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哦……殊不知,越是虚伪的、没底气、没自信的人往往越喜欢这样做,越钟情于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当然,书画圈晒合影或许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能产生多么恶劣的后果和影响,但仔细想想,也感觉有时这晒的行为的确十分有趣,甚至可笑,不妨写篇文章来唠叨唠叨。就在前段时间准备要写的时候,又看到一书法家在其朋友圈里晒他与某领导的合影了,这次还配有一段该领导“高度”评价其作品的文字,但看后总感觉怪怪的,因为这位领导我恰巧也认识,之前也接触过很多次,据我的了解,他一向说话做事都十分严谨,不太可能说出那样“肉麻”的、“抬轿子”的话。于是我忍不住拿起电话打了过去,问他是否有这么回事,以及那段评论文字的情况。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根本就不认识这位书法家,更不用说评价其作品了。 这位领导让我把照片截图发给他看,并嘱我转告那位书法家赶紧将照片和文字彻底删掉,否则将追究其相关责任。待我把意思转达给那位书家后,很快便删了,但没过两天也把我给悄悄拉黑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看到他的朋友圈动态,也不知从那以后他又发了多少张合影,又写过多少借别人之口,实际大都是自己凭空杜撰的、为自己脸上贴金的评语。 其实书画家偶尔晒晒与别人的合影,完全可以理解,尤其是年轻书画家,虚荣心相对强一些,包括我本人,也曾得意洋洋地晒过与某某大明星或某某大领导的合影,难得的一次交集、过往,晒一下、记录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倘若晒成了瘾,且纯粹为了炫耀、卖弄,或其它不良之目的而晒,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看多了难免令人发腻、讨厌,也感觉实在没品位,俗气得很!尤其到了一定岁数,或知天命或已耳顺的年纪,却还是那么爱慕虚荣、装模作样,世俗之气未消,只能说是心态、修养,甚至人品、价值观等出了问题,不懂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更没达到所谓沉淀岁月、释怀人生的境界。殊不知,孔子曾说过,老年戒之在得。什么意思呢?指的是人老了以后,一生的事业、功德等也基本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候就要放下得失心,顺乎自然。 的确,尤其是文艺家,本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涵养,为人处事,更须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却偏偏做出一些特别庸俗的举动,一些出格的行为来,试想他的作品水平、艺术造诣和思想境界又能高到哪里去呢?陈丹青曾在一篇文字中写道,“我每讲演,年轻人就上来要签名,要拍照,我只好陪着耍。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现在容我说句重话,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其实,在此文要结束的时候,我也想补充说一句,做为真正的艺术家,尤其是德艺双馨的年长艺术家,也从不会做这类事,更不会拿着合影经常显摆,唯恐天下不知。(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