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评论
探求与坚守 ——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时间:2017-04-20 15: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探求与坚守
——李连志的人物画创作 

  朱虹子
 
我一直在关注李连志。他作为一名有抱负的军人,作为一名有思想家的画家,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男人气质。连志不安于现状,其在人物画创作的泰索可谓气象开合,诱发度而不循规蹈矩。首先,他无疑是继承了徐悲鸿特别的是蒋兆和所开创的中国当代人物画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最重要的是直面现实人生,不断吸收各种外来的技巧特别是源自欧洲的学员写诗技法,以满足和丰富艺术家发现.挖掘人类生活的主板动人情景,而予以视觉表达。其次,是他生命个体的不可以抑制的生发欲望和表述冲动,为其绘画带来了鲜明的个性。不论是陈雄大气的现实题材创作,还是质朴率真.自然天去的童年生活追忆,其个性之所以如此鲜明,皆得益于他对于生命的这一分持久的真诚。

最初引起我关注的是连志的现实题材创作。

上世界中国画百年的发展与革命,是21世纪中国画修习者们极为丰富也莫衷一是的文化遗产,从文化学的意义来看,能与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推进同步的,则是现实题材任务的创作崛起,可谓揭开了中国画的新篇章。正是蒋兆和用水默认物化的形式展开的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使摒弃了千年来专注表现自我脱离现实生活的文人手摸人物画的颓靡气息,把视觉投向百疴缠身的大千社会,投降贫病交加的黎民百姓,其笔墨自然饱蘸人本主义情怀,关注现实反映生活的强烈使命也自然对传统笔墨的变革,中国画人物画借鉴西方学院写实语言,从而大大强化和丰富了其视觉的和神经的表现能力。这事显示人物画家在变革的实际的合理选择,也是中国艺术家在多元文化风云际会中,必然面临的基本而又重要的课题。这一事实的内在精神运动,远远要大于是否借鉴西方.是否走向明见的形势和取舍。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黄胄.方增先.周思聪.冯远.刘大为等一大批由美术学院培养.具有西学背景的人物画家形成了当代人物画的时代表征,并在传统文化根系上完成了手摸人物画的现代转型。从李连志的生活学习历程来看,他无疑是植根这一文脉之中的,而冯远.刘二位则是其直接受业的老师。

李连志18岁参军,军旅生涯是连志人生的奋斗起点,也是他艺术成长的熔炉。他不是文艺兵,他就是一名普通战士,而且是一名相当将军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他选择绘画来传达他的军人情怀。创作于1999的《绿林》,是一件当代军旅题材的佳作。“我所表达的是成熟军中男性”——作者不是要一味的追寻阳刚,后者描写整齐划一的钢铁意志。而是透过军中生活着力于军中男性的成熟,那是一种需要细细体会的美有节奏.有韵致.有勇毅.有智慧。画面上,作者于特别的静谧氛围中 ,孕育出蓄势而发的强劲张力,一股挡不住的生命活力,凸显了画家作为军中男儿不可抑制的军人气质。这件作品的成功也得益于连志在均以学习期间,对中外大师作品的精研。莫拉莱斯的空间神秘性,石涛的笔墨与人化为一的陈痛快,使得《绿林》神元气足,浑厚而舒展。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连志创作了大量军事题材的绘画,从《军营之歌》到《海训》到《义勇军》到《兵器》,很多是在基层连队里完成,这部分创作是他作为军人创作的一部分,也是他艺术理想的寄托。他善于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用一个画家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来挖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长期的定向积累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又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的作品在“精雕细琢”的同时,更注重“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之精神层面的逸趣。就像一个平实的人有着一颗灿烂的心,从李连志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出,是黑土地的厚实、坦荡,潜移默化了他的创作,而这位军人画家用同样厚实坦荡的心,面对着自己的创作之路,因此,现实之外,他需要更自由的释放。

最使我感动的是他那些描绘土地和童年的作品。

李连志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东北农村,童年曾在老家山东南部临沂老区生活过,这样的早年生活带给他的是怎样的天性呢?这在他的关于土地和童年生活的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也是作为同龄人的我,最为感动的。生于六十年代的一代人,物质上贫乏,精神上富足。那个年代没有现成的玩具,我们自己动手,手枪、弹弓、陀螺、折纸,甚至缝缝补补,培养了对手艺的兴趣。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原野是绿的,工业化还显得袅袅无踪,人是自由的、自然的是爱想象的,兄弟姐妹是很多的,吃饭是第一的,人类是土地哺育的,这是中华大地上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最后篇章。
事宜在这些作品中,倾注了个人积蓄已久的情感和思考,许多画面,温情中带着苦涩,苦涩中饱含着深情。小窗下,宣纸前,提笔凝思的他,将笔纸上悠然划过,一瞬间,“感觉胃都舒服起”。穿膛而过的风,迂回百转,是那样浓郁,那是熟悉的土地的味道、、、、、、他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刻的醉人心魄,一笔笔描摹着那黑土地上最细微又最动人的风情,那些似乎已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掉了的最简单的生活,尽管它们是那么地平凡、普通,然而画家在这些平凡普通的缝隙之中,撷取出不简单不平凡又不普通的生活之美,生活之趣、生活之殇,生活之实。《绿荫》两个孩子笑着卧在大树下,眯缝着眼,惬意极了;《那年秋天陌野》秋天的原野中弥散着丝丝寂寥的忧伤,平静而深入骨髓;《有风景的土地》系列,他乐此不彼的描绘着路、老屋、玉米秸、向日葵、爬犁等,这些白山黑水上司空见惯的意象都是他心灵中最温暖厚实的所在;《远山》等所描绘的老人,与土地化为一体,是根脉,还是所依?在许多这类作品中,画家还常常通过画面流露出这片土地温情的、生动的、阳光灿烂的一面,你看那草垛中依偎着窃窃私语的孩子,嬉戏的姐妹、大车旁坐着大笑的一群孩子,石头树木中吹笛的孩子、、、、、、他深入孩子的世界,寄托自己的向往,用笔洒脱而明快,简约而深沉,时而粗砺且不加雕琢的笔墨呈现出一种更加接近泥土接近自然的状态,里面墨色间微妙变化又呈现出一种丰富色阶和肌理效果,给人许多回味、释放的空间。人,顽固地依附在天赐的土壤上。这片与他血脉相连、两情相依的生长之地,给了他取用不尽的生命火花,当这火花跳动于纸上,则激荡出最富有生命体验的诗意画卷。
李连志的《天堂》系列作品洋溢着冰与火的激情,浪漫、豪放、大气,有张力而不张扬。这些作品是他“与生命对话,与宇宙倾谈”的新阶段。《收获》、《远望》、《背影》等作品,更是透露出一种孳生、原始的神秘气息。画家用沉雄、粗犷、壮阔的笔墨表达着对青藏高原这片神秘土地的探寻。他不仅把激情散发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而且把激情释放在画面的整个视觉空间。首先,他用激情塑造厚度。作品的厚度取决于功力和修养。连志一方面追求用笔深耕,情至锋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个体性格。《天堂》系列作品的精神力量来自于他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追问,有他不甘于平庸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深沉表达。另一方面,于形体转折处,他往往叠加复笔渲染。这里所说的复笔,与黄胄追慕形体的复线不同,在李连志这里无疑来更多是一种感情用事。因此,庞大的作品,也能有瞬间的聚集感,能率先抓住观者的视线和情感。再者,整个视觉空间的重心往往上行,且不留空白。比如《远望》同,乃至《家人》,主体人物的目光几乎接近画面的顶部边缘,在云天之际,深情中又流露出些许安然于世的超脱,从而赋予了生命肉体以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画家在形式上的大胆创造。

在李连志的艺术寻梦之旅上,他如同一位行者,多年刻苦用心揣摹古今佳作,拜名山大家学艺,以锤炼绘画技巧,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无论在题材还是在表现上,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富有独立思考精神且不安现状的李连志。而始终不变的是,是他的那种诚恳自然,发自内心,没有丝毫的虚伪造作。作为人物画家,他让你能从那些善良真诚的眼神中体会到画家对于生活的真诚与思考,画家以最大程度的真诚还原了人物的真诚,捕捉了人物的生命光华,在这里画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朱虹子  中国艺术报社副主编  著名美术评论家



冥谷90x50cm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