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李一(书) 阴澍雨(画) 乡园灯 纸本设色 34×124厘米 2016年 “一雨成秋”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作为展览的标题,也自然地显现出李一老师和我的共同追求,即诗、书、画形式的合璧与意趣的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审美要求,诗、书、画的相得益彰也使得诸多作品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所以诗、书、画结合是重要的中国艺术传统。但是在今天,这一艺术传统是否依然有生命力?并且能否与当下的人的情感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它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与方向又在哪里?李一老师和我时刻都在思考这一命题。在我们的作品中,形式上的诗、书、画相映成趣是基础。作品采用传统的手卷、册页、中堂、宫扇等等形制,同时也考虑到现代家居、展陈空间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设计。对于诗、书、画意境的合一则是最终的追求。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传达出意境的美。我们都知道传统中最为恒定的品质不在形式,而是意境。意境之美不论古今,它都存在,特别是在今天,依旧打动人。 “一雨成秋”是两个人的合作。谈到合作,必然是共同创作,而又互相补益。这些作品历时较长,但以近期创作为主,有的是画配诗书,有的是诗书配画。我连续三年在峄城榴园写生,描写百年古树、骄阳黄叶、细雨红榴。每年写生归来李一老师都会观看我的画,提意见与建议,有时欣然题诗。如这次合作的主题作品,李一老师以章草题诗:“笑破霜皮万颗攒,繁枝苍干耐秋寒。写来匹练知何似,红玛瑙堆白玉盘”。这一段时间的合作,我与李一老师全力投入,专注创作。李一老师曾写诗:“风雨十年路,乡园一点灯。萦怀千万绪,老屋旧青藤。”我以《青灯有味似儿时》为题写灯蛾,以画相配。我写宫扇《芭蕉》,李一老师则以行书对题:“漫将幽意种芭蕉,夏月春云总寂寥。一自秋声随夜入,不风不雨也潇潇。”……时间就在这诗情画意的潜心经营中度过了,我感觉沉醉其中,也成长进步了不少。 “一雨成秋”是李一老师和我两个名字的合成,所以支撑它的,是我们两个个性鲜明的创作者。我自2011 年到美术观察杂志工作,我和李一老师就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老师。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形成了很多共同的特点,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关注学术前沿,洞察美术界动态,开拓视野,独立思考。如何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创作、教学实践的关系。李老师年长我十几岁,他以长者的关爱待我,他的学识、经验给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但从艺术个性来看,我们也保持着各自的特征。李一老师自作诗文,坚持以毛笔日常书写,笔耕不辍,是生活在今天的书者。而我自己专注写意花鸟画,更多地将视野转向对花鸟灵性的摄取与捕捉,将自我的情感融化到自然情境中。所以“一雨成秋”的合作作品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不同的关注点和艺术风格。 “一雨成秋”是一本作品集、一个展览,但它又不只是一本作品集、一个展览。它是我和李一老师对于艺术境界的理解;是我们对传统文脉的当代演进所做的艺术实践;也是我们作为当代人,真情感、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