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历经两年筹备的“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写生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邀请28所院校共襄盛举,展出107位在职教师及90位在校学生所提交的近200幅人物写生作品,全面展示了当下全国艺术院校中国人物画教学的现状。这是继“为中国画”——山水、花鸟专业两次大型学术展览之后,又一次关于人物画教学上的全国院校内的集中讨论,围绕当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一场实际意义的“发声”。本网节选本次研讨会的部分观点,聚焦当下人物画教学中的写生与创作界定、趋同现象、缺失人文关怀等问题。 写生与创作之辩 写生课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殷双喜 我注意到人物画展览的作品竖条幅的居多,而且大部分还是课堂写生。自从印象派开始在室外支起画板写生,堂而皇之把写生作品送到美术馆去展览、去销售,自此写生都算作是创作。但是课堂教学给学生做示范,是写生还是创作?写生模特并不需要每分钟都去看,可能只看了一眼。那么,对着模特写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到底是为了画模特,还是模特只是给我们一个理由。我们肆意变形,课堂有没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模特的安排到底是具有创作意识的,还是教学目的的安排?到底解决明暗的问题、笔墨的问题、透视的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殷双喜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写生解决能力,临摹解决功力 ●胡勃 在我教学的年代里,我认为写生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训练能力。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是在老一辈先生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两个“三位一体”的经验:临摹、写生、创作;生活、传统、创作。这两个“三位一体”确实对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对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在工作室教学里,考虑到教学机制和生源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放在一起上课。他们在基础训练写生的时候都在一起画,只是要求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在辅导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到底写生跟创作如何区别?写生是否允许后期加工?在我的创作里,写生、临摹跟创作是有直接关系的,里边的形象都是在生活里,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根据需要重新组织、重新处理产生的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形象。我会尽量保留第一感觉画出来的东西,这对之后的创作有直接帮助。 在临摹、写生、创作环节上,我认为有不同的要求。写生是解决能力问题;临摹是解决功力问题,必不可少;创作是在临摹和写生的基础上解决自己在艺术表现上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胡勃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写生和创作是矛与盾的关系 ●周京新 我在教学中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写生就是创作”。中国画的写生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一直是在面对“矛与盾”两个相对的对象。写生是对着有依据的、独特的、特别的创作,可以有表现,可以强调创作性,强调写生本身的特性。 中国画本身不可替代性的根源在哪儿?可能谁也摆脱不了的就是传统,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和传承、对传统精神的把握,对传统经典技术语言的深入、准确的理解和带有个性化的拓展。我认为这是中国画各个相关的高校专业的教学底线。比方说笔墨,我们在教学当中要贯彻体现笔墨精神,体现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性。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在内经典文化语言的“写的精神”以及相关语言的独特性,应该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也可以是多样化,但是他一定是有底线的,准确的理解呈现出准确的精变性。我最怕的是在教学中明明教学生芭蕾,结果他们学出来是跳广场舞,这对于中国画来讲就是一个误区,就是一种偏向。(周京新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写生是创作中的一个片断 ●王大鹏 写生在艺术创作当中是一个片断,一个局部,不能完整地把艺术呈现出来。哪怕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画家,他的写生作品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时候还是有不足之处的,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局限性。当然作为有经验的画家,他的思想内涵、人文情怀,及其技法等各方面的功夫,在写生当中体现出来的内涵显然是有厚度的,这其实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过去,写生范本的启发作用往往大于具体的技法、示范效应,它这种启发甚至是一种反向的思维,弱化了技法的作用。在写生教学中,个体对主观自我的诉求常常超过对客观研究的兴趣。虽然他面对了一个写生对象,但是并没有真心研究对象,他脑子想的还是怎样表达自我,表达自我要建立在研究对象的前提之下,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写生活动、写生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想通过写生来彰显个体价值而忽略对客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本科写生教学。所以我们还是在教学中加强造型训练,提高个体表达的自我能力。然而写生教学所遵循的法则与美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并无二致,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循序渐进、严谨扎实的作风自然应当继续发扬,对写生来说尊重和研究课题是实现主观诉求的前提。 写生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臆想出来的,必须是带有鲜活性和个体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水墨人物画语言特征的感觉是写生教学技法训练的着力点。强调造型的同时也要强调用笔墨去思维,两者不可偏废。(王大鹏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语言相近而更容易聚拢 ●刘庆和 写生和创作这个话题似乎不大,而实际操作起来,“写生”或许更容易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来关注。这跟当代的关系可能有一点拧或者不顺畅,甚至不搭,我们一直觉得当代和基础的东西不是一条道上的。各个院校的教学可能都差不多,也许是因为中国画很多个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语言上有一点相近,但是也正因为语言上相近才使我们更容易聚拢在一起。(刘庆和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画到生时是熟时 ●李洋 每个院校在人物写生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实际上核心里的“核”是一个样的。教的无外乎临摹、速写、线描写生、素描写生、水墨写生。其实人物画写生教学就是以人物写生为主、人物模特为主的教学方法。我上学时,张平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说李可染先生有一个观点,画中国画画不坏,可能李可染先生做到这一点了,他几十年的积累,大师的手段和方法,他画不坏,画了几十年的人物写生,有的时候你说真画得坏吗?我想画不坏是一个问题,感觉越画越难,反而是一个好现象。当年周思聪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她讲画到生时是熟时,人物画越画越是生活,越画感觉越难,越画越感觉不会画。而这可能是你在提升。(李洋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不能缺失民族属相和绘画属性 ●秦嗣德 写生在教学里更多的应该不是前置,而是一种引领和启发。要使写生的画面既有独立的创作意识,也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意识,我觉得需要非常强的直面性,而且要取其简单,取其直接,取其朴素。在自我的认知度里,你有多高的认知度,决定画面里是取简就繁还是取繁就简。无所谓用什么方法和样式,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民族属相,这种独特的绘画特征。 90后的学生已经不再受老先生们的言传身教,整个时代把他们推进了一个茫然的形态里,以至出现了当代艺术或在其他水墨艺术里的不同思考。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手段不重要,只要是纯粹的,没有失掉中国绘画的属性(笔性、墨性)和文化的审美价值,我想可能是今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取向。(秦嗣德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