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奇峰打草稿》绘于石涛50岁时,他把毕生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创作于一画之中,运用不同的笔法、皴法在山川、蹊径、林木之间自如穿梭。当这样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完全展开在面前,似乎有点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没关系,让我们以目光代替足迹,随着画卷前行。
画卷右侧迎首处,溪水曲折,峰峦山岳拔地而起,有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右上角还盖上了书画家必备的个性签名,钤印“老涛”。 树木草叶的穿插在山石之间,种类丰富变化多端,打破严实的山峰,使其具有变化的节奏感。
石涛作画非常重视点苔,这幅画中的点苔尤具特色,漫山遍野布满枯浓不同,形状不一,变化丰富的苔点,苍茫葱郁。 深山村落,曲径通幽。白云生处有人家,说的就是这里吧。 竹篱苗圃拾掇整齐,书斋对坐谈笑有声。屋后山径蜿蜒,有人攀登其上。他们要去哪里呢?
翻过山去,至江岸边,有江水澹澹,渔父撑船。 有桥连接江心小岛,岛上楼阁依山而建。 山崖下有高士盘坐岸边,钓竿置于一旁。又三五好友泛舟江心。 卷尾寥寥数笔,江面空阔,远岸悠悠,意在江山无尽。
画尾的空白处,石涛题写了长篇画论: “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 其中评价当时画坛赏鉴风俗,说“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像盲人看盲人,丑妇评价丑妇,石老您真是太不客气啦!而后更是直抒胸臆“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不立不舍,就是他的绘画宗旨。 这么个性的跋文当然也要附上个性签名,而且不止一个!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三枚印。 石涛 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他出生不久即遭遇国变和家变,遂由家臣护送逃至全州避祸,后在当地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济山僧、苦瓜和尚、大涤子等。从此,石涛开始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遂使艺名日隆。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他一生以诗画立身,其作品风格多变,个性鲜明,故颇受当时及后世鉴藏者所欣赏喜爱。而他所提出的画学理论,更是对清代及近现代中国写意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整卷构图严密饱满,疏密关系严格处理,整体之中带有变化,山势的深远、平远、高远都表现于一幅画卷之中,可谓石涛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此图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武英殿“四僧书画展”展出,有机会的话不妨亲赴现场,观摩原作,体会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聚于一卷”的美妙。 |